推门瞬间就被海盐味击中了鼻子,混杂着隐约的炭火香。这家开在码头尽头的“海鲜公主”餐厅,招牌旧得褪了色,玻璃窗蒙着薄薄一层水汽,里头人影晃动,热闹得很。朋友拍胸脯保证这是本地老饕的私藏据点,我带着五分好奇五分怀疑走了进去。
没有花哨的菜单,就一块斑驳的黑板,粉笔字潦草地写着当天的渔获:东港直送的野生明虾、现撬的活生蚝、巴掌大的扇贝、还有在网兜里徒劳挥动大钳子的龙虾……名字后面跟着重量和时价。点菜像在鱼市交易,得凑到柜台前,指着水箱里活蹦乱跳的家伙跟戴围裙的老板确认。他嗓门洪亮,指甲缝里还嵌着点贝壳碎屑,说起哪条鱼是几点钟靠岸的,眼里闪着光。这种原始感,反而让人心安。
龙虾选了最小那只,一磅多点。老板问也不问做法,直接拎起,“蒜蓉粉丝蒸,原味顶顶好!” 话音刚落,那活物就被麻利地送进了后厨。等待时,邻桌刚上的炭烤扇贝飘来焦香,黄油混着蒜末在硕大的贝壳里滋滋作响,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和艳红的辣椒碎,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暴击。我差点把柠檬水打翻——
我们的龙虾上桌时,蒸汽还在袅袅升腾。橙红的壳油亮诱人,身下垫着吸饱了精华的晶莹粉丝。肉是惊人的紧实、弹牙,带着海洋深处的清甜,一丝土腥味都没有。蒜蓉的辛香恰到好处地衬托,没有喧宾夺主。用钳子小心地夹开虾钳,一整块雪白的肉脱壳而出,蘸一点盘底融合了虾脑精华的汁水,那滋味……是直冲天灵盖的鲜。朋友点的清蒸石斑鱼,鱼皮完好,筷子一划,蒜瓣肉就轻松剥落,鱼眼珠还是鼓胀的白色,这是刚断生就离火的最佳证明。
高潮是那盘没人推荐的“时令惊喜”。主厨看我们吃得投入,端来一小碟他刚捣鼓出来的东西:几颗饱满的海葡萄,用本地金桔汁和一点点山葵快速腌渍过,堆在碎冰上。一口下去,冰凉咸鲜的海葡萄在舌尖爆开,紧接着是金桔清爽的酸和山葵微妙的辛辣直冲鼻腔,瞬间清空了之前所有浓郁的味道,像一阵清凉的海风刮过味蕾。这神来之笔,比预定好的菜单更让人印象深刻。
餐厅里声音嘈杂,杯盘碰撞声、食客满足的叹息、老板豪爽的笑骂交织在一起。空气是湿润的,带着海腥、蒸腾的热气和食物的浓香。墙壁上挂着褪色的老照片和修补过的渔网,灯光昏黄。这不是高级餐厅的精致疏离,是码头边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。服务生动作麻利,顾不上太多微笑,但你需要什么,一个眼神过去,她总能及时出现。
结账时,账单上的数字确实有点“肉痛”。但看着桌上堆成小山的虾壳鱼骨,回味着口腔里久久不散的鲜甜,又觉得每一分钱都砸在了实处。在这里,新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。从渔船到餐桌,距离被压缩到极限。你吃到的,就是大海刚刚吐纳出的气息。老板擦着汗过来闲聊,问他秘诀,他咧嘴一笑:“有啥秘诀?船到了就跑码头抢货呗!好东西不等人,晚一步就被大饭店高价收走啦!我们这小店,就靠这‘抢’来的鲜气活着。”
走出门,海风带着凉意吹散了身上的烟火气。舌尖还残留着龙虾的甘甜和海葡萄的刺激。这顿“海鲜公主”的饭,吃得像参与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,赢得的奖赏,是海洋最本真、最澎湃的活力。它不完美,甚至有点粗糙,但那份直抵核心的“鲜”,足以让人忽略所有的不完美,心甘情愿为下一次的“抢鲜”之旅买单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