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 月 29 日,正值 AI 行业风起云涌之际,马斯克创办的 xAI 在加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,控告其前工程师李学宸(Xuechen Li,音译)涉嫌窃取关于 Grok 聊天机器人的核心商业机密,并将这些机密带入竞争对手OpenAI。
这起官司的爆出,迅速引发全球科技媒体关注,不仅因为案件本身涉及商业机密,更因为它揭示了当下 AI 人才争夺战背后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。 根据诉讼文件,李学宸来自中国,斯坦福博士,在 2024 年初加入 xAI,是最早的一批核心工程师之一。当时的 xAI 团队只有二十来人,正全力研发对标 ChatGPT 的 Grok 模型。
作为早期成员,他拥有广泛的代码访问权限,能够直接接触到公司的核心算法与专有数据。凭借斯坦福计算机科学博士的背景,李迅速成为团队里重要的一员。今年 7 月,他在社交平台 X 上发文感慨:“让我始终震撼的是,当一小群才华横溢的人全神贯注地投入时,在极短时间里也能创造惊人的成果。”这条推文被超过一万四千名关注者看到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团队协作的骄傲。
然而,不到一个月之后,他却成为众矢之的
诉讼指出,李在 7 月接受 OpenAI 的工作邀约(Offer)后,出售了价值约 700 万美元的 xAI 股票,随后从内部系统下载并转移了多个敏感文件。 xAI 内部系统发现其账户存在可疑操作,部分关键文件被复制和转移。在 8 月 14 日的一次会议上,公司质问之下,他承认了带走数据的事实,但同时试图掩盖痕迹,甚至删除了相关的浏览记录和日志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进一步的内部调查显示,他设备上还留有更多未申报的数据副本,表明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“带走几份资料”,而更像是有计划的系统性转移。
马斯克本人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声,直言“他接受了 OpenAI 的 offer,然后上传了我们整个代码库”。这种直白的指控,将事件瞬间推上风口浪尖。
xAI 在诉讼中明确表示,李学宸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公司的核心技术利益,还威胁到其在竞争激烈的 AI 赛道中的生存空间。
公司要求法院禁止他在 OpenAI 任职,同时索取赔偿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诉讼并没有将 OpenAI 本身列为被告,这可能是因为缺乏直接证据证明 OpenAI 知情或参与,但这种法律操作的指向性依然非常明确。
xAI 与 OpenAI 的纠纷,放在当前行业背景下显得格外敏感。
Grok 是马斯克在 2023 年启动 xAI 项目后全力打造的核心产品,被视为与 ChatGPT 正面对抗的战略棋子。今年 7 月发布的 Grok 4,强化了实时搜索与多工具调用能力,被宣传为“比 ChatGPT 更聪明”,在技术圈引发不少讨论。
对一家创业公司而言,研发进度与独特优势几乎是命脉所在,一旦机密流入竞争对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
类似的窃密诉讼在科技行业并不罕见。就在几天前,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特斯拉也起诉了一名前员工,指控他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项目的内部文件带到一家初创公司 Proception Inc。
早些年,苹果也曾因芯片设计师集体跳槽至初创企业 Nuvia 而提起诉讼,英特尔与 AMD、谷歌与优步之间也都曾因为人才挖角与技术转移闹上法庭。
AI 的技术壁垒往往体现在代码、模型和数据之中,而这些恰恰是最容易随人员流动而泄露的部分,因此类似案件屡见不鲜。
这场官司的背后,折射出的是 AI 人才竞争的残酷现实。ChatGPT 的横空出世让整个行业瞬间升温,各大公司纷纷投入巨资研发,人才也成了最稀缺的资源。
硅谷的公司们不断开出优厚条件,争夺顶尖的模型训练工程师与算法专家。李学宸本身有斯坦福背景,是年轻一代的技术新锐。对 OpenAI 来说,他的加入意味着技术积累的延续;但对 xAI 来说,却是核心人才的流失,更伴随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。
马斯克的激烈言辞、xAI 的法律诉讼以及媒体的聚焦报道,已经让这起事件成为全行业的警钟。随着法院审理的推进,最终的判决结果将直接影响李学宸的职业前景,也会在硅谷形成新的震慑效应。
如果法院裁定支持 xAI 的请求,不仅会让个人付出代价,也可能迫使 AI 公司在今后的挖角与招聘中更加谨慎;反之,如果证据不足,这场官司也可能演变为又一次未果的“公关大战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