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秋天,我閒逛在香港中環的巷弄間,無意間撞見那座哥德式尖塔聳入雲霄的聖安德烈堂。當時夕陽斜照,石牆染上金輝,整座教堂像被時間凝固的藝術品。那一刻,我停下腳步,深深被它吸引——不是因為遊客打卡的喧嘩,而是那份沉靜的歷史重量。作為一個常駐香港的老饕,我探訪過無數景點,但聖安德烈堂總讓我念念不忘。今天就來聊聊這座百年教堂的點滴,從開放時間、參觀攻略,到交通路線和歷史背景,全是親身經歷的乾貨。
談起聖安德烈堂的歷史,得回溯到1849年。那時香港剛開埠不久,英國殖民政府為服務駐港英軍和信徒,決定在花園道興建一座聖公會教堂。教堂由英國建築師設計,靈感源自倫敦的聖馬丁教堂,但融入了本地適應的元素——比如選用花崗岩抵禦潮濕氣候。1860年落成時,它見證了香港從漁村蛻變為國際港口的關鍵年代。二戰期間,教堂曾遭日軍轟炸損毀,戰後修復時保留了原貌,那些彩繪玻璃窗上的聖經故事,每一片都訴說著堅韌。站在堂內,我常觸摸那冰冷的石柱,想像百年前的信徒在此祈禱的畫面,歷史不是書本上的文字,而是活生生的呼吸。
參觀聖安德烈堂,最要留意開放時間。教堂平日開放給公眾,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,週六日則延長至傍晚六點。但別以為隨時去都行——遇上特殊活動如婚禮或節慶,可能會臨時關閉。建議出發前上官方網站查最新公告。我的經驗是:避開週末人潮,選週二或週三上午十點左右去,陽光透過彩窗灑落,光影斑斕,拍照也最美。入場免費,但請保持肅靜,教堂是禮拜場所,別大聲喧嘩或穿背心短褲。內部看點不少:主祭壇的雕刻細緻得驚人,側廊的管風琴偶爾有即興演奏,我上次就碰上一位老琴師彈奏聖詩,餘音繞梁,久久不散。帶本小筆記本,記下感動的瞬間,比匆匆拍照更有意義。
交通路線超簡單,從港島各處都能輕鬆抵達。坐地鐵最方便:搭港島線到中環站,從D出口出來,沿花園道步行十分鐘就到。路標清晰,沿途綠樹成蔭,散步很舒服。如果從九龍過來,可乘天星小輪到中環碼頭,再轉乘15C巴士直達花園道口。開車的朋友注意,教堂周邊停車位少,建議停在中環IFC商場,再走過去約十五分鐘。第一次去時,我傻傻選了週五傍晚,結果堵在德輔道中,差點錯過開放時間——現在學乖了,平日早點出發最省心。回程時,不妨繞到附近的蘭桂坊喝杯咖啡,回味教堂的寧靜。
聖安德烈堂不只是一個景點,它承載著香港的靈魂。每次參觀,我都想起建築師當年的匠心:在殖民與本土的夾縫中,創造出和諧的信仰空間。如今,它靜靜佇立在高樓叢林間,提醒我們慢下腳步,聆聽歷史的低語。如果你來香港,別只顧著購物美食,花一小時走進這座教堂,你會帶走比相片更珍貴的東西——一段與時光對話的記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