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入行保險業那年,我抱著厚厚一疊英文保單條款坐在會議室角落,手指劃過密密麻麻的「indemnity」、「subrogation」、「underwriting」,每個字母都認識,拼在一起卻像天書。主管走過時隨口問:「這份船舶險的除外責任條款,重點在哪?」我喉嚨發緊,額頭冒汗,最後只擠出一句:「等我查查字典⋯⋯」空氣瞬間凝固。那一刻我徹底明白,在保險這行,專業英語不是加分項,是生存的氧氣。
十年過去,從當年的菜鳥到現在帶團隊,我看過太多人用錯方法死磕保險英語。有人狂背單字表,遇到實際理賠對話仍聽不懂客戶的「pre-existing condition」描述;有人猛啃法律條文,卻在解釋「incontestability clause」時把客戶繞得更糊塗。真正的保險英語,從來不是單字羅列,而是一套精密運轉的專業思維體系——你得懂術語背後的邏輯,更要能靈活拆解複雜情境。
我的轉捩點發生在處理一宗跨國再保糾紛時。倫敦承保人傳來三十頁的英文理賠分析報告,其中「proximate cause」和「remote cause」的爭辯像纏繞的毛線團。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三天,咖啡杯堆成小山,突然開竅:與其逐字翻譯,不如畫出「因果鏈圖解」,用箭頭標示風險事件序列。當思維切換成「風險流程視覺化」,那些拗口的法律術語突然有了生命。這份圖解後來不僅解決糾紛,更成為團隊的培訓教材。保險英語的骨髓,藏在「結構化思考」裡。
現在帶新人,我總讓他們玩「術語變裝遊戲」:早上把「deductible」(自負額)替換成「risk-sharing threshold」(風險分擔門檻),下午用「moral hazard」(道德風險)造句描述網路投保漏洞。某次新人結結巴巴向外籍客戶解釋「waiver of premium」(保費豁免),急中生智比劃著:「When life punches you too hard, we take over the money fight!」(當生活重拳出擊,我們接手金錢戰役!)客戶愣了三秒大笑:「Now that\s an underwriter with soul!」(這才是有靈魂的核保人!)你看,當專業詞彙內化成你的語言直覺,溝通才有溫度。
上個月整理書櫃,翻出當年寫滿註解的《O\Grady\s Insurance Law》扉頁,咖啡漬旁有行小字:「別當術語的搬運工,要成為風險故事的解碼者。」推薦三劑私房學習處方:
昨天團隊的香港新人傳來訊息:「剛用您教的\risk mapping\技巧,幫南非客戶看懂海上貨險的\general average\(共同海損)分攤!」附圖是她手繪的沉船救援成本分攤流程,帆船圖案旁寫著俏皮的「SOS = Share Our Sacrifice」(求救訊號=分攤我們的犧牲)。我笑著保存圖片——這才是保險英語的靈魂:當冰冷條款轉化為有血有肉的风险對話,專業才真正誕生。
求推薦具體的聽力素材!Lloyd\s的影片對新手會不會太硬?有沒有過渡期的播客?
手繪風險流程圖太有共鳴!之前用這個方法教客戶看懂「reinstatement clause」(復效條款),他當場說:原來條款不是魔法咒語啊
道德風險的案例能不能多舉幾個?最近遇到客戶隱瞞高風險登山活動,用英文勸說總卡在「fraud」和「non-disclosure」的用詞糾結
請問商險中的「indemnity principle」與醫保的「benefit principle」本質差異在哪?常被客戶問倒
跪求術語變裝遊戲的進階版!今天把「actuarial valuation」(精算評估)說成「time-travel money calculator」(時光金錢計算機)被主管瞪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