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來偉業街133號那年,街角那棵老榕樹的氣根還沒垂到我的窗沿。八年過去,我看著對面茶餐廳的招牌從鮮紅褪成粉橘,巷口陳伯的報紙檔多了電子支付,冷巷裡的涼茶鋪三代人守著同一個銅壺。這不是觀光手冊,是街坊用腳走出來的生活紋理。
清晨的煙火氣從哪裡飄來? 六點半,轉角「興記」鐵閘嘩啦拉起,老闆權叔的手工竹昇麵在湯鍋裡翻滾。點一碗鮮蝦雲吞麵,蝦殼熬的湯底泛著金黃,雲吞皮薄得透出淡紅蝦肉。趕時間的上班族拎著「坤記」的紙袋匆匆而過,裡面是兩天前就得預訂的紅豆砵仔糕,綿密不甜膩,老闆娘阿萍說這是新界老農的赤小豆。
藥油味與咖啡香交錯的午後。後街「永和參藥行」的百子櫃像座迷宮,林伯瞇眼拈起兩錢燈心草:「後生仔,熬夜煲湯放這個。」隔三個舖位的「野草書房」飄著耶加雪菲香氣,店主阿哲在窗邊養了整排空氣鳳梨,二手書區常挖到絕版臺語詩集。雨天坐在褪色的花磚地上翻書,抬頭就是濕漉漉的麻石路。
黃昏的社區密碼藏在菜檔深處。街市尾「馮太菜檔」的青瓜總帶著小黃花,週四下午有南丫島直送龍蝦仔。別問價錢牌在哪,馮太操著潮州腔笑:「今日靚就貴兩蚊啦!」對面五金店張師傅能用鐵絲拗出任何支架,上次幫我修好外婆留下的鑄鐵鍋,只收了枚五元硬幣:「舊物有情嘛。」
深夜暖胃的去處需要暗語。一點鐘「明記」的霓虹招牌熄了半邊,推門說「食阿珍推薦的」,老闆會從廚房端出菜牌沒有的鹹檸檬鴨湯米粉。酸冽的鹹檸檬是老闆娘用五年老欖醃的,配著去骨鴨腿肉,發汗解酒一流。收銀機旁鐵罐裡,總有附近酒吧調酒師寄存的醒酒藥草茶。
老社區的心跳在節慶裡最響。中秋前兩週,133號後巷突然堆滿竹篾,紮作佬明哥在騎樓下架起十呎高的彩龍骨架。重陽登高那日,整條街的小孩舉著手作紙鳶往山坡跑,鳶尾繫著寫滿心願的紅紙條。去年冬至深夜回家,發現門把掛著鄰居送的黃酒薑母茶包,便條紙印著「3座張太」,茶包裡有當歸香。
在這裡住久了,會發現便利店的膠袋掛鉤總補著新鐵絲——是五金店張師傅的手筆;書店咖啡機壞了,權叔會讓夥計送熱奶茶過去;連回收婆婆都有專屬節奏,週三週六早上八點,她推車的轆轆聲比鬧鐘還準。偉業街的生存法則很簡單:買菜誇兩句新鮮,修鞋遞杯涼茶,垃圾分類時把紙箱壓平。這些年我學會聽懂潮州話的數字,嘗出十五年陳皮和五年的差別,在颱風天幫樓上獨居婆婆貼米字膠紙。所謂社區指南,不過是人與人相互熨帖的溫度計。
求問鹹檸檬鴨湯米粉的暗號到底怎麼講?上次說「阿珍介紹」老闆只是笑
馮太菜檔週四的龍蝦仔要幾點去搶?上次九點到只剩兩隻斷鬚的
野草書房那隻三花貓最近生了四隻崽 老闆說開放領養但要通過貓媽媽面試
看完鼻酸 我們大廈管理員陳叔也會幫獨居老人修收音機 這種人情味在港島快絕跡了
五金店張師傅上個月退休返鄉了 新來的學徒還不會拗鐵絲鍋架 時代啊⋯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