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收到讀者私訊:「月薪得三萬二,睇到國泰張AE白金卡要年薪七十萬,係咪完全冇機會?」鍵盤邊的咖啡已涼透,我卻想起三年前中環碼頭那場對話——西裝革履的財務總監握著同款卡苦笑:「當初我年薪得五十五萬都照批,秘訣在於⋯⋯」
美國運通對「年薪」的界定,藏著灰色地帶。傳統認知是稅單上的數字,但當我陪朋友走進尖沙咀運通辦公室,理財經理抽出一張藍色表格:「獎金、房屋津貼甚至freelance收入,只要連續三個月有紀錄,都能疊加計算。」他筆尖劃過補充欄位:「海外租金收入?填上去,運通系統認可跨境現金流。」
那年我任職雜誌社時月薪僅28K,卻因長期用運通綠卡買機票,收到神秘邀請函。後來在茶餐廳聽銀行職員透露,他們有套「隱形評分機制」:若你每月固定透過AE繳付保費、三年內從未遲還款,系統會自動標記為「潛力客戶」。有位空姐出示過去兩年廿張國泰登機證,年薪距離門檻差十五萬,最終竟獲批八萬信用額。
最顛覆認知的是資產證明效力。銅鑼灣分行某資深經理教我:「放八十萬定期存款在AE戶口,比年薪百萬更有說服力。」他翻出內部指引手冊,指著小字解釋:「這叫『綜合財力評估』,股票倉單、甚至未補地價居屋估價文件,都能成為收入替代證明。」上個月就有主婦憑著千萬基金結單,零收入卻拿下簽帳卡。
若所有嘗試皆失敗,不妨玩心理戰。我認識的旅行社老闆每年故意在AE卡刷五十萬國泰機票,連續兩年後致電客服:「考慮轉用大新飛行卡。」隔週立即收到白金卡升級邀請。這種「忠誠度勒索」術,關鍵在掌握銀行怕流失高消費客戶的軟肋。
雨夜翻出2019年那張被拒的通知書,如今卡面已磨損的簽帳卡靜臥掌心。金融遊戲規則從來不是鐵板一塊,當銀行說「不」,有時只是等你給出更動聽的故事。與其糾結數字缺口,不如整理過去十二個月所有能證明財力的碎片——那張預繳了兩年會費的健身會籍收據,或許正是破局關鍵。
想問擔保人部分,如果搵屋企人做擔保係咪都要睇擔保人收入?
上個月試過用定期存款申請但被拒,係咪要放夠半年先有效?
其實信用額批得低會唔會影響之後申請其他卡?
分享慘痛經歷:被拒後隔個月狂刷AE買金飾,結果收到風控部門警告信
有冇人試過用大陸收入證明申請?稅單格式同香港好唔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