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大家好,我是老庄。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篇分析报道《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:全球AI霸权争夺战的深度解析》一、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 根据11月22日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报道:美国政府和业界呼吁启动‘第二个曼哈顿计划’,聚焦人工智能领域,以确保美国技术领先地位。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建议启动类似倡议,协调公共和私营部门资源。7月,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·赖特提出复兴核能支持该计划。同时,xAI公司等企业加速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,如千兆瓦级电力设施和数据中心。陆军通过‘FUZE项目’等举措推动现代化,包括改造基地支持数据中心及矿物精炼厂,强化人工智能能力。陆军不仅负责物理安全,还整合反情报、网络安全等团队保障关键基础设施安全,确保人工智能发展不受干扰。 从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的名称可以看出美国对于这个计划的重视。下面是我的深度分析和报道内容。二、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研制原子弹的重大计划。这一计划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期,背景极为特殊。1939年,爱因斯坦致信罗斯福总统,警告纳粹德国可能正在研发原子武器,并在信中明确指出:"某些近期工作使我相信,铀元素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能源......这种新现象也将导致炸弹的构造变化"。这封信件引发了美国高层的极大关注,珍珠港事件后,美国参战,最终在1941年12月6日,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前一天,正式批准了原子弹研制计划。 曼哈顿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(除纳粹德国外)最优秀的核科学家,动员了10万多人参与这一工程,历时三年,耗资20亿美元(相当于2020年的254亿美元)。在工程执行过程中,负责人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创造性地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,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,这一成功也促进了二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。 实施特点与战略价值 曼哈顿计划的实施展现了多个突出特点,这些特点也成为后来大型国家科技工程的典范:前所未有的资源集中:罗斯福总统赋予该计划"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"。在计划巅峰时期,曾起用了53.9万人,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,其资源集中程度在美国历史上罕有其匹。 多路径并行推进:由于当时不知道分裂铀-235的三种方法哪种最好,曼哈顿计划采取了三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的策略。这种多路径并行的技术策略有效降低了研发风险,保证了项目整体进度。 军事与科学的高效结合: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的支持下,美国军方同意按照原S-1委员会的建议,开始建设四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。而格罗夫斯上校(后晋升为准将)接管计划后,在不到48小时内就将计划优先权升至最高级,并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。 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:为确保科学家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,曼哈顿计划采取了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。尽管计划由军方领导,但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名义管理单位,基地军队只负责实验室建设、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,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。
曼哈顿计划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试验,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原子弹,标志着核时代的来临。这一计划不仅促进了二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,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和战争形态,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。 三、两个"曼哈顿计划"的异同分析
战略目标与时代背景的差异 原版曼哈顿计划与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 虽然都被赋予国家战略优先级,但其战略目标和时代背景存在显著差异。原版曼哈顿计划是在二战期间实施的紧急战时计划,目标单一而明确——抢先纳粹德国研制出原子弹。而特朗普政府推出的"创世纪行动"(Genesis Mission)则旨在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,其本质是一场关于算力霸权的国家竞争。 从战略紧迫性来看,原版曼哈顿计划面对的是明确的、急迫的安全威胁——纳粹德国的核武器计划,具有明确的倒计时性质。而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则是对长期性、系统性战略竞争的响应,针对的是美国认为可能挑战其技术霸权地位的国家,特别是中国。两者的对比如下:
实施主体与协作模式的转变在两个计划的实施主体和协作模式上,也体现出显著的时代差异: 技术特征与资源需求的不同 原曼哈顿计划与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在技术特征和资源需求方面也存在本质区别: 表:两个"曼哈顿计划"关键维度对比 [td]| 对比维度 | 原版曼哈顿计划(1942-1945) | 第二个曼哈顿计划(2025-) | | 战略目标 | 赢得战争,抢先制造原子弹 | 维持技术霸权,争夺AI主导权 | | 实施主体 | 军方主导,科研机构参与 | 公私合作,私营企业为主力 | | 技术领域 | 核物理、化学、工程 | 人工智能、芯片、算力基础设施 | | 资源需求 | 铀材料、工业产能、科学家 | 算力、数据、芯片、电力 | | 保密程度 | 高度机密,完全军事管制 | 有限公开,开源与封锁并存 | | 国际协作 | 仅限于英加等少数盟国 | 构建技术联盟,排他性合作 | 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平衡差异 两个计划在知识管控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。原曼哈顿计划实施了极其严格的保密制度,科学探索成为军事机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政府对所有核研究实施了严格的新闻检查和保密措施,与战前科学界的开放交流形成鲜明对比。 相比之下,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则采取了更为复杂的知识管控策略。一方面,特朗普政府的《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》将开源AI技术列为战略资产,鼓励共享;另一方面,又通过芯片位置验证技术,精准阻断先进计算芯片流向特定国家,并完善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,编织覆盖全球的"技术流动过滤网"。这种选择性开放与精准封锁相结合的策略,反映了数字时代技术控制的复杂性。 四、全球格局:主要国家的AI战略布局
美国的全方位AI战略体系 美国推出的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——"创世纪行动"(Genesis Mission),是一套全方位、多层次的AI战略体系。该计划由多个关键组成部分构成: 政策法规层面: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扫除监管障碍,授权司法部起诉那些制定"违宪"AI法规的州政府。特朗普政府还明确表示,对于试图通过繁琐安全测试、版权审查或以"伦理"为名限制AI发展的州,联邦政府将挥舞削减资金的大棒。 国际合作层面:积极开展技术外交与联盟构建,如批准向沙特出售最先进的AI芯片,换取沙特资金支持。同时,英伟达与马斯克旗下的xAI宣布,将与沙特支持的AI风投机构Humain合作,建立大型数据中心。 产业供应链层面:推动供应链本土化,如OpenAI与富士康联手在威斯康星州等地的美国工厂设计并制造下一代AI基础设施硬件。这一合作旨在构建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、具有韧性的AI供应链,从芯片到机架,从冷却液到电源模块,将AI物理层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。 能源保障层面:能源部被赋予极高的战略地位,因为未来的AI竞争,本质上是一场能源竞争。美国计划建立"云端自动化实验室",利用AI加速从材料科学到生物学的全方位研究。
中国的AI发展战略与应对 面对美国的AI战略布局,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的AI发展路径。中国发展A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:
其他主要国家的战略应对 在全球范围内,其他主要国家也纷纷制定了AI发展战略: 表:全球主要国家/地区AI战略比较 [td]| 国家/地区 | 战略特点 | 优势 | 劣势 | | 美国 | 全面领先,公私合作,技术封锁 | 技术优势,资金充足,企业强大 | 内部监管分歧,能源需求大 | | 中国 | 应用驱动,自主创新,开放合作 | 市场庞大,数据丰富,应用场景多 | 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制,国际环境复杂 | | 欧盟 | 规则引领,伦理先行,多国协调 | 法规体系完善,科研基础雄厚 | 市场碎片化,创新速度相对慢 | | 日本 | 技术应用,产业转型 | 制造能力强,机器人领域领先 | 基础研究相对薄弱,数字产业规模小 |
五、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的深层动因
技术霸权与国家安全的双重考量 美国推出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的背后,是对于技术霸权旁落的深切焦虑。《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》开宗明义,将AI定位为决定21世纪国家命运的终极"战略制高点",认为谁主宰AI,谁就掌控科技命脉、经济引擎与军事利刃,进而定义全球秩序。该计划的终极目标是建立"无可置疑、无可挑战的全球技术主导权"。 从国家安全角度看,美国军方认识到AI技术正在成为新的战略威慑力量,类似于冷战时期的核武器。正如原版曼哈顿计划是为了防止纳粹德国率先获得核武器一样,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旨在防止竞争对手在AI领域取得领先。美国国防部牵头为军事用途的AI数据中心制定"新的技术标准",以抵御"最坚定、最有能力的民族国家行为者的攻击",这充分反映了AI技术在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。 经济竞争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经济层面,AI技术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。特朗普在沙特投资会议上的表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:"我们将与合作伙伴一起,建立世界上最大、最强大、最具创新性的AI生态系统"。这种对AI生态系统的重视,源于对AI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期待。 AI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 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国家地位。通过OpenAI与富士康的合作,美国试图将供应链从"美国设计、 亚洲制造"的分工模式,转向完全位于美国境内的、具有韧性的供应链。这不仅关乎AI产业本身,更关系到未来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。 地缘政治与联盟体系的重塑动力 在地缘政治层面,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成为美国重塑全球联盟体系的重要工具。该计划明确提出向核心盟友("小院")开放全套AI技术栈(硬件、模型、软件),以技术共享深化战略绑定,构筑排他性技术圈层。这种技术联盟的构建,与冷战时期西方联盟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。 同时,美国在国际组织层面,于联合国、国际电信联盟(ITU)等平台强力推销符合美国技术路径的AI标准,并主导如人脸识别等敏感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,抢占治理制高点。这种规则与标准的竞争,反映了美国试图通过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不仅保持在AI技术本身的领先,还要掌握AI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。 六、中国影响:面临的挑战与机遇
技术"卡脖子"的风险加剧 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是技术封锁的进一步加强。美国对华技术管制已升级至"外科手术"级别:运用芯片位置验证技术,精准阻断先进计算芯片流向特定目标;完善对尖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,堵死"漏网之隙"。同时,利用关税、政策协调等手段,施压盟友采取同步管制措施,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"技术流动过滤网"。 这种全方位、精准化的技术封锁,使得中国AI产业面临严峻的"卡脖子"困境。高端芯片获取难如登天,先进算法接触受阻,直接威胁大模型研发的算力根基,拖慢迭代步伐;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严控,更让芯片产业自主升级之路成本陡增、道阻且长。特别是在训练下一代AI模型所需的高端芯片和数据中心技术方面,中国可能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。 国际合作空间受到挤压 美国的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还包括构建排他性的技术联盟,这将对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形成挤压。计划中明确提出由商务部牵头,建立一个旨在向盟友和伙伴"出口其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栈——硬件、模型、软件、应用和标准"的计划。这标志着美国将系统性地捆绑其技术优势,以巩固地缘政治联盟。 中国AI企业"出海"过程中,将面临美国主导的技术联盟和标准体系设置的"玻璃门",尤其在智能驾驶、人脸识别等应用领域,规则话语权的缺失可能导致市场准入障碍重重。中国在联合国、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也可能受到美国有计划的制衡。 倒逼自主创新的历史机遇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,但美国的技术封锁也可能成为倒逼中国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。近年来,中国在AI领域的突破已有端倪,如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在AI推理市场占比超70%,DeepSeek模型以低算力实现高效率,打破了"唯算力论"的迷思。外部高压必将促使中国在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坚上加倍投入,推动产业链从"集成组装"向"内核自主"的深刻转型。 历史经验表明, 技术封锁往往是一把双刃剑。原版曼哈顿计划虽然使美国一度垄断核武器技术,但最终苏联、英国、 法国、中国等国都相继实现了核技术的自主突破。同样,在AI领域,美国的封锁可能短期内延缓中国的发展速度,但长期来看,难以阻止中国实现技术自主。 "负责任AI"的标杆机遇 美国激进"去监管"可能引发的伦理失控、安全风险,反衬出中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道路的潜在价值。若中国能在AI伦理治理、数据安全等领域形成成熟可信的"中国方案",将极大提升国际形象与治理话语权,开辟更广阔的合作空间。 中国于2025年7月26日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,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,希望利用中国特别是上海人工智能先发优势,凝聚国际共识,促进务实合作,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类。这一举措表明,中国正试图通过强调AI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,与美国的技术霸权形成对比,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。 七、启示与建议:中国的破局之路
强化自主创新,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面对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的全面围堵,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,突破AI核心技术瓶颈。具体而言: 芯片领域:需要集中力量攻克AI芯片的设计、制造和封测全环节技术难关。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成功已经证明了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的能力,下一步需要打通全产业链,降低对外部技术依赖。 算法与模型:应当鼓励像DeepSeek这样以低算力实现高效率的技术路径创新,在基础模型、高效训练推理框架的研发上持续投入,以"巧实力"弥补可能的"硬差距"。 开源生态建设:构建自主可控的AI开源生态,形成从底层框架、开发工具到应用场景的完整技术栈,避免在软件生态层面受制于人。
发挥市场优势,深化应用场景驱动 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。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: 推进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:在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、医疗健康、农业等传统产业领域,加快AI技术的落地应用,通过场景应用反哺技术创新。 打造行业示范案例:选择中国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,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应用示范项目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解决方案。 鼓励中小企业创新: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,激发中小企业在AI应用创新方面的活力,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。
构建合作网络,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在美国构建排他性技术联盟的背景下,中国需要更加灵活地拓展国际合作空间: 深化"一带一路"AI合作:通过在东南亚、非洲等地区推广智能农业技术、AI医疗辅助系统等,构建"去美国中心化"的AI生态圈,实现互利共赢。 参与全球规则制定:在国际标准组织(ISO、IEC、ITU)及联合国框架下,积极参与甚至主导AI安全、伦理、互操作性等关键标准的制定,提供基于实践的"中国方案"。 保持与美国的技术交流:尽管面临封锁,但仍需通过各种渠道保持与美国学界、企业界的技术交流,利用开源社区和国际科学合作平台,吸收全球创新养分。
夯实数字基建,布局能源支撑体系 AI竞争的背后是算力基础设施和能源支撑体系的竞争。中国需要: 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:通过"东数西算"等国家工程,优化算力资源布局,提升算力使用效率。 加强绿色能源与AI融合:前瞻布局AI与核能、可再生能源结合的技术路线,确保未来AI发展的能源需求得到满足。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:加强数据中心、通信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注重能效提升和环境影响控制。
完善治理体系,保障AI安全可控 在美国激进"去监管"的背景下,中国可以通过构建负责任AI治理体系形成对比优势: 发展与规范并重:在鼓励AI创新的同时,建立健全AI伦理、安全和隐私保护规范,实现技术创新与有效监管的平衡。 探索敏捷治理模式:针对AI技术发展快、迭代频繁的特点,探索分类分级、敏捷高效的治理模式,避免"一刀切"阻碍创新。 加强AI安全研究:针对AI系统的漏洞和风险,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保障体系建设,确保AI技术应用安全可控。
八、迎接智能时代的大国竞争 美国"第二个曼哈顿计划"的推出,标志着全球AI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。与原版曼哈顿计划不同,这场竞争并非在战争背景下展开,但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可能同样深远。对中国而言,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,也是历史性的机遇。 中国在AI领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:庞大的市场、丰富的数据资源、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。通过自主创新、应用驱动、开放合作和有效治理,中国完全有能力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开辟出一条自己的AI发展道路。 这场关乎未来的AI霸权争夺战,胜负远未分晓。中国若能持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,在应用场景上深化落地,在治理规则上贡献智慧,不仅能有效打破美国的战略围堵,更能在全球AI发展版图上刻下鲜明的"中国坐标",最终为人类智能时代的进步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。这场博弈,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道路与智慧的考验,其结果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格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