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美国华人 扎克伯格花14亿办的学校,倒闭了

扎克伯格花14亿办的学校,倒闭了

前天 13:56 评论(1)
2024年12月,硅谷传来一则让创新教育界大为震动的消息:扎克伯格夫妇投资创办的The Primary School宣布将于2026年永久关闭。

这所曾被《时代》杂志评为「年度最佳发明」,投资达2亿美金的免费学校,原本承载着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世界级教育的理想。

「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。」学校在官网发布的声明透着很深的无奈。

董事会成员、同时也是家长的布鲁克·科卡对媒体表示,学校一直在财务上苦苦挣扎,除了扎克伯格的初始投资外,很难再找到其他捐助者。

640 (26).jpg

这让我想起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拉里·库班的那句名言:「教育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,那些试图绕过教育专业人士,以及忽略当地社区所谓‘**性’的变革,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。」

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例,那就错了。

过去十年间,那些由超级富豪创办的「梦想学校」,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没落。

640 (29).png

一场名人办学的「大溃败」

如果你能说出一个亿万富翁的名字,那么他们很可能都在教育领域投过钱。

比尔·盖茨、马斯克、贝索斯、坎耶·维斯特……这些商业巨子们怀着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,把目光投向了教育这片看似充满希望的土地。
然而,现实却一次次打脸。

Kayne West(侃爷)的Donda Academy于2022年秋天开学,2023年春天就因创始人的反犹言论风波关门大吉,仅存活了264天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前教师们随后提起的诉讼揭露了触目惊心的细节:拖欠工资、安全隐患、因为坎耶·维斯特「不喜欢玻璃」而让学生在没有窗户的教室里上课。



640 (27).jpg


虽然据People杂志报道,坎耶已与其中一起诉讼达成和解,也有媒体称Donda Academy也已复学,但在加州教育局目前的记录中,该学校仍为关闭状态而WeWork创始人亚当·诺伊曼的WeGrow学校,号称要「释放每个孩子的超能力」,在运营不到两年后就随着WeWork的崩塌而悄然关闭。

还记得当初,诺伊曼曾豪言要「改变世界学习的方式」,结果连自己的商业模式都没搞清楚。


除上述初次试水失败的新教育投资人,贝索斯(投资Bezos Academy) 与马斯克(投资Ad Astra)两位科技巨头都在资助以蒙特梭利理念为灵感的新型幼儿园,专注于自我表达和全球探索。

在他们看来,既然现有的教育体系积重难返,不如另起炉灶。但到目前为止,这些项目的影响力仍然有限。

640 (30).png

马斯克的Ad Astra计划于2025年开学,目前招生已满。招生对象为3-9岁全球范围内儿童

正如教育咨询公司Whiteboard Advisor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本·沃勒斯坦所说:「教育是一个由专注、热情、勤奋的人组成的系统,但他们集体的努力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。」

这些失败案例背后,反映的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办学校不是开公司,教育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复杂性。

wechat_2025-08-18_135430_460.png

两亿美元买不来的教育真理

要理解这些失败,我们不得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更早、更昂贵的案例——扎克伯格在新泽西州纽瓦克的2亿美元教育「实验」-The Primary School。

2010年,年仅26岁的扎克伯格在奥普拉的节目中与时任纽瓦克市长科里·布克和新泽西州州州长克里斯·克里斯蒂一起宣布,将向纽瓦市陷入困境的公立学校捐赠1亿美元。

随后捐款又与其他捐赠者配对,总额达到了2亿美元。

当时的扎克坚信,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硅谷的创新思维,就能彻底改变一个城市的教育面貌。

724.png
十多年过去,专家们对这笔捐赠是否带来积极影响仍存在分歧。有人质疑捐赠金额真正落实到教育的比例。也有研究发现,扎克带来的创新教育方法使学生在英语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,但数学成绩没有变化。

纽瓦克的一位前市长更是直言不讳地称这次捐赠是「降落伞式」的解决方案,未能与当地社区成员进行适当的接触。这种「空降式」的改革模式,恰恰暴露了一个根本问题: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源配置问题。

为什么这些在商业上无往不利的天才们,在教育领域却屡屡碰壁?

第一,时间维度的根本错配

商业追求的是快速迭代和即时反馈,而教育是一个需要用十年甚至几十年来验证效果的慢过程。芬兰教育专家帕西·萨尔伯格曾说:「教育不是制造业,学生不是产品。我们无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提高教育质量。」

第二,成功评估标准的根本差异

商业成功可以用明确的数字衡量:收入、利润、市场份额。但教育的成功却是多维度的、长期的、难以量化的。

那些真正重要的变化——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、价值观的形成、创造力的激发——往往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。

第三,文化土壤的认知缺失

每一所成功的学校都深深扎根于其所在的社区文化中。但这些名人创办的学校往往试图移植某种「标准化」的成功模式,完全忽略了教育的本土性和情境性。正如美国企业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主任弗雷德里克·赫斯所说:「善意的捐助者很容易意外地将事情政治化,或者让明智的想法看起来像是被神秘的外来者推动的。」

640 (29).jpg


被误解的教育创新

当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光鲜亮丽的「创新学校」转向真正成功的教育案例时,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图景。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「拯救者」,而是来自内部的「觉醒者」——比如当地的教育工作者、社区领袖、家长群体。

这些人没有亿万身家,没有全球影响力,但他们有着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:对教育的敬畏,对孩子的爱,对社区的归属感,以及对长期坚持的耐心。


沃勒斯坦曾将慈善比作风险投资:「你构建项目,测试想法,扩大规模,看看什么有效,然后砍掉坏主意。」在这个过程中,失败是常态,而非例外。
从这个角度看,扎克伯格的The Primary School也并非完全失败。

这所学校在运营期间确实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服务,只是在可持续性方面遇到了挑战。

但问题在于,即使是最好的教育创新,如果无法找到可持续的资金模式和社区支持,难以长期存续。

而这些名人学校的失败,恰恰在于找错了支点——他们以为钱就是支点,技术就是支点,名人效应就是支点。

但真正的支点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理解,是对当地文化的充分尊重,是对长期投入的坚定承诺。

当我们看到一个个「梦想学校」黯然退场时,或许不应该简单地嘲笑他们的失败,而应该反思: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我们是否对教育抱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?真正的教育创新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被「颠覆」的行业,它是一个需要用耐心、智慧和爱来慢慢耕耘的园地。那些真正的教育奇迹,往往诞生在最不起眼的地方——那些深深理解孩子、尊重教育规律、与社区血脉相连的学校。

或许,那些失败的亿万富翁们最需要学习的,不是如何投资教育,而是如何理解教育。

在这个人人都想快速解决教育问题的时代,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金和更炫酷的技术,而是更多的耐心和更深的理解。

毕竟,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可以用金钱快速修复的系统,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、用心、用智慧去慢慢培育的花园。

文/公号 谷雨星球


前天 14:17
Wow, that's a bummer.  So many good intentions, but clearly, funding was a major hurdle.  Seems like a lot of these "innovative" schools rely too heavily on initial investment.  Maybe they should focus more on long-term sustainability.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楼主
幻紫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1

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