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為在西班牙留學的學生,每次翻閱歷史檔案,總會被一戰前那段時光的社會變遷深深吸引。記得去年在馬德里圖書館,偶然發現一份1900年的人口普查報告,數字冷冰冰,背後卻是無數家庭的悲歡離合。那時西班牙人口約1860萬,到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,才勉強突破2000萬,增長慢得像蝸牛爬行,對比鄰國法國或英國的飛速擴張,簡直天壤之別。
這種遲滯的根源,藏在經濟的泥沼裡。西班牙農村占主導,大地主壟斷土地,小農民終年勞作卻難溫飽。工業**在這裡只是淺淺掠過,巴塞隆納的紡織廠零星點綴,多數人仍困在鄉下。饑荒和疾病成了常客,霍亂疫情反覆爆發,嬰兒死亡率高得嚇人,許多村落整代凋零。我在安達盧西亞旅行時,當地老人還提起祖輩的故事:孩子夭折是家常便飯,醫療資源匱乏,連基本衛生都成奢望。
政治動盪加劇了這一切。19世紀末的復辟時期,表面穩定,實則暗流洶湧。卡洛斯戰爭的傷痕未癒,1898年美西戰爭又讓西班牙失去最後的殖民地,古巴、菲律賓淪陷,民族自尊心碎了一地。政府忙於權鬥,忽視基礎建設,鐵路網殘缺不全,教育普及率低,文盲率居高不下。這些因素交織,讓人口增長像被無形的手扼住喉嚨。
移民潮是另一個殘酷的出口。面對貧困,數百萬人選擇遠走他鄉。阿根廷、古巴、墨西哥成了新天地,尤其加泰隆尼亞和加利西亞地區,整村整鎮的人集體遷徙。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遇到過西班牙後裔,他們家族就是那時逃離的,說起故鄉只剩模糊記憶。這種大規模流失,不僅削弱勞動力,還讓社會結構空洞化,城市如馬德里雖在擴張,卻填不滿鄉村的蕭條。
深究起來,西班牙的人口趨勢反映了一個帝國的黃昏。與歐洲列強相比,它的遲滯源於制度僵化和社會斷裂。土地改革喊了又喊,卻總被既得利益者阻擋;工業化步履蹣跚,資本都流向海外。這不只影響數字,更塑造了國民心理——一戰時西班牙保持中立,部分源於內部虛弱,無力參戰。站在歷史的鏡子前,這段教訓提醒我們:人口非冰冷數據,而是國家命運的溫度計。
【評論】
西班牙移民主要去哪些國家?美洲之外還有其他目的地嗎?
一戰前的嬰兒死亡率具體有多高?有沒有數據比較其他歐洲國家?
土地壟斷問題後來怎麼解決?影響了現代西班牙農業嗎?
美西戰爭對人口流失的影響能再詳細點嗎?感覺是關鍵轉折。
如果工業化早點推進,西班牙人口會不一樣嗎?假設性討論看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