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巴塞隆納大學唸體育管理碩士的台灣留學生,我親身經歷了去年卡達世界盃的狂熱。記得小組賽西班牙對日本那晚,我和一群西班牙朋友擠在格拉西亞區的小酒吧裡,啤酒杯碰撞聲中,我們都以為勝券在握——畢竟西班牙開場就由莫拉塔頭球破門,控球率飆到八成,那種行雲流水的傳控,簡直像在看藝術表演。
誰能想到下半場風雲變色?日本教練森保一換上三笘薫和堂安律,戰術瞬間切換成閃電反擊。第48分鐘,堂安律那腳遠射破門時,酒吧裡一片死寂,西班牙朋友Alejandro抓著頭髮喃喃:「這不可能⋯⋯」三分鐘後,田中碧的進球更讓全場鴉雀無聲。日本用極致效率詮釋了什麼叫「以弱克強」,他們全場只有17%控球率,卻靠三次射正換來兩顆進球。賽後我走在街頭,聽到當地球迷討論的不是技術差距,而是西班牙中場老化問題——布教授那次回傳失誤,暴露了體能瓶頸。
從晉級形勢看,這場爆冷反而成了轉捩點。西班牙輸球後跌到小組第二,避開了死亡半區的克羅埃西亞和巴西;日本則以小組頭名出線,卻在十六強碰上體力怪物克羅埃西亞。我當時在論文裡分析過數據:西班牙的xG(預期進球值)高達2.8,實際只進1球,凸顯終結能力不足;日本則用5.2公里的全場衝刺距離,證明亞洲球隊的戰術紀律能顛覆傳統強權。可惜啊,兩隊最後都止步十六強——西班牙點球大戰敗給摩洛哥時,我公寓樓下傳來砸酒瓶的聲響,那種不甘心,至今難忘。
展望未來,西班牙得正視青黃不接的問題。加維和佩德里雖是天才,但缺乏2010年奪冠世代那種血性;日本則要解決鋒線火力,上田綺世們還需大賽淬鍊。下屆美加墨世界盃,若兩隊再遇,我看好日本繼續扮演黑馬——他們的旅歐球員體系,正悄悄重塑足球版圖。作為球迷,我反而期待這種不確定性:足球的魅力,不就在於弱者也能改寫歷史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