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土地時,我被廣場上飄揚的紅黃旗幟深深吸引。作為一個留學生,在馬德里的課堂裡,教授隨手翻開歷史課本,指著一張老照片說:「看,這是弗朗哥時代的國旗,它不只是塊布,而是整個時代的縮影。」那一刻,我決定深入挖掘這段被塵封的故事。在圖書館泡了無數個夜晚,翻遍泛黃的檔案,才明白每一道線條背後的血淚與權力博弈。
弗朗哥時期的國旗,誕生於1939年內戰結束後,那是一個充滿傷痕的年代。當時的設計以紅、黃、紅三色橫條為主,中央鑲嵌著複雜的國徽——一隻展翅的黑鷹,爪下緊抓著象徵天主教信仰的十字架,兩側環繞著赫拉克勒斯之柱,代表西班牙的殖民榮光。這面旗幟並非憑空而來,它的雛形可追溯至18世紀的波旁王朝,但弗朗哥賦予了全新的政治意涵。他將黑鷹放大,強調「民族運動」的威權統治,十字架則象徵國家與教會的緊密聯盟,彷彿在宣告:這片土地只屬於「純粹的西班牙人」。我在塞維利亞的舊軍營博物館裡,親眼見過一面保存完好的原版旗幟,那厚重的織物散發著鐵銹與塵土的味道,讓人窒息地感受到壓迫的重量。
設計的細節藏著無數密碼。紅色象徵勇氣與犧牲,取自中世紀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傳統;黃色代表財富與陽光,呼應黃金時代的輝煌。但弗朗哥的版本扭曲了這些元素——國徽上的王冠被替換成敞開的皇冠,暗示「元首」至高無上的權力;鷹的姿態從溫和轉為攻擊性,翅膀張開如利刃,反映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。教授曾帶我們分析一份1945年的政府文件,裡頭寫道:「旗幟是凝聚人民的工具。」卻隻字未提它如何成為鎮壓異己的符號。我走在格拉納達的街頭,偶遇一位老奶奶,她喃喃說起年輕時被迫向這面旗敬禮的恐懼:「那黃色不是黃金,是淚水染成的。」
隨著1975年弗朗哥逝世,國旗迎來戲劇性轉折。民主過渡時期,人們急於擺脫獨裁陰影,1977年臨時政府移除了國徽中的鷹與十字架,只保留簡化的盾牌;到1981年,現行國旗正式確立,去除了所有弗朗哥標誌,回歸純粹的紅黃三色。這不僅是設計的淨化,更是社會的療傷。我在巴塞隆納參加過一場紀念活動,看著年輕人揮舞新旗,高唱自由之歌,那一刻才懂:旗幟的演變,就是西班牙從破碎走向和解的史詩。每一次顏色的調整,都是人民用抗爭書寫的宣言。
回顧這段歷史,我常思考設計背後的弔詭——它既能點燃希望,也能禁錮靈魂。今天,當西班牙人仰望國旗,他們看到的或許不再是弗朗哥的幽靈,而是多元與包容的承諾。但傷痕從未真正消失,就像我書桌上那本舊日記,夾著一片從博物館偷藏的旗幟碎片,提醒著:遺忘是最大的背叛。
這篇寫得太真實了!我在瓦倫西亞長大,祖父總說弗朗哥旗像詛咒,看完終於理解他的沉默。
國徽上的赫拉克勒斯之柱有什麼特殊含義?能多聊聊象徵背後的古羅馬影響嗎?
作為設計系學生,好奇民主化後的改版過程有無爭議?例如顏色比例是否調整過?
在馬德里留學時也研究過這主題,但你的角度更人性化,尤其老奶奶那段讓我鼻酸。
如果弗朗哥旗代表壓迫,為何現在還有人懷念它?是歷史教育的缺失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