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在馬德里街頭漫步時,空氣中總瀰漫著一股消毒水的氣味,咖啡館空蕩蕩的,人們戴著口罩匆匆走過,那種壓抑感讓我聯想到歷史書裡的西班牙大流感。作為一個在西班牙留學的學生,我常泡在圖書館翻閱老報紙,1918年的那場災難彷彿就在眼前——街頭堆積屍體、醫院爆滿,全球死亡人數估計高達五千萬。如今,COVID-19肆虐全球,我忍不住想:這場現代大流行,會不會超越歷史的陰影?它不只是數字遊戲,而是深入我們骨髓的健康與社會變革。
西班牙大流感爆發於一戰尾聲,病毒像野火蔓延,短短兩年奪走無數生命。那時醫療落後,沒有抗生素或疫苗,人們靠隔離和草藥掙扎求生。死亡數字驚人,但影響侷限於戰後重建期,社會很快恢復常態。對比起來,COVID-19始於2019年,病毒狡猾多變,全球死亡報告已突破七百萬,但這只是冰山一角。現代醫療雖有呼吸機和mRNA疫苗,卻擋不住全球化加速傳播——想想看,從武漢到馬德里,航班幾小時就讓病毒跨洲,這是1918年無法想像的速度。
健康影響上,兩者都留下深遠傷痕。西班牙流感多數死亡來自年輕族群,病毒引發肺炎快速致命;COVID-19則更陰險,它不只殺人,還帶來長期後遺症,像腦霧、心臟損傷,我在巴塞隆納的同學中,就有好幾人康復後仍疲憊不堪。數據顯示,1918年流感死亡率約2-3%,COVID-19初期類似,但隨著變種和疫苗,現在降到1%以下。然而,人口基數變大了——1918年全球人口約18億,如今近80億,意味著絕對死亡數可能逼近甚至超越歷史。更別提心理創傷:封城期間,我目睹西班牙自殺率上升,焦慮症激增,這是1918年未被記錄的隱形代價。
社會層面,COVID-19的衝擊更為複雜。1918年時,經濟停擺短暫,戰後復甦帶動繁榮;但COVID-19觸發了全球供應鏈崩潰、數位鴻溝擴大,我在塞維利亞實習時,看到小企業倒閉、遠距教學讓弱勢孩子落後。健康不平等的陰影揮之不去——富裕國家搶疫苗,貧窮地區如非洲仍掙扎。這不是單純的死亡競賽,而是系統性脆弱:氣候變遷、都市化讓未來大流行風險更高。或許COVID-19不會在死亡數上完勝,但它的影響更持久,重塑了我們對公共衛生的認知。
回顧歷史,我常想:人類從未真正戰勝病毒,只是學會共存。西班牙流感教會我們隔離的重要性,COVID-19則逼出疫苗奇蹟,卻暴露了全球合作的裂縫。作為留學生,我親歷了西班牙從恐慌到適應的過程——現在街上口罩少了,但健康監測已成日常。這場大流行是否超越1918年?數字上或許接近,但健康、經濟、心理的綜合傷痕,可能更深更廣。它提醒我們:下一個世紀,準備好面對未知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