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休摸魚刷到信用卡廣告,突然想起上週閨蜜抓著我問:「欸你常說的那個cashback,到底怎麼玩?」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現金回饋的理解,還停留在「銀行送的零錢」這種模糊概念。今天泡杯咖啡,來聊聊這筆能讓日常消費自帶9折光環的小魔法。
所謂cashback,本質是場精明的三方遊戲。當你在超商嗶信用卡買飯糰,銀行立刻墊錢給店家,事後再跟你請款。而銀行為了鼓勵你多刷卡,便從手續費裡挖出幾%塞回你口袋——這就是現金回饋的骨頭與肉。別小看那1-3%,去年光是靠綁定行動支付刷早餐和網購,我硬生生攢出兩張環球影城門票錢。
最粗暴的玩法是信用卡直接返現。像我的主力卡在超市藥妝給5%,拿到帳單會直接看到「-85元」印在消費明細旁。但高手會疊加buff:用A卡在電商平台刷冷氣機賺3%,同時開啟平台本身的2%購物金回饋,最後透過現金回饋網跳轉再薅0.5%——三層奶油刮下來,萬把塊的冷氣直接砍掉三頓火鍋錢。
最近更愛「隱形回血術」。有些電子錢包綁特定信用卡,掃街邊攤都能賺1%,連手搖杯支付頁面勾個「改用XX支付立返5元」的按鈕都別放過。上個月在菜市場試用新推出的電子支付,魚販阿伯皺眉揮手說不用,我現場教學他秒懂:「啊就跟全聯點數一樣嘛!」兩人站在魚腥味裡完成首刷,他省下手續費,我賺到20元回饋。
但現金回饋最兇險的陷阱,是讓你產生「多刷多賺」的錯覺。曾有同事為了衝高回饋門檻,硬買不需要的藍牙耳機,結果回饋300元卻多花三千。我的抽屜深處還躺著三張剪掉的卡,都是被首年高回饋誘惑,第二年權益縮水立刻變雞肋。記住:回饋率再香,都比不上「不該花的錢別花」這句真理。
真正聰明的玩法是讓消費自帶導航。水電費固定用A卡扣繳,網購切換到B卡,連叫外賣都專門用C支付工具。現在連街口支付繳停車費都能賺0.5%,這些0.5%像咖啡渣裡的砂糖粒,積三個月竟能換組新鍋具。重點在於「無痛感」——維持原有消費習慣,只是支付工具轉個彎。
最近迷上追蹤「現金回饋地圖」社團,網友會即時通報哪家支付在特定加油站偷加碼,或是百貨公司週年慶疊加銀行活動的暴力回饋術。有回照攻略半夜搶到某平台限時8%回饋,刷完冷氣費那刻,竟有種玩遊戲破關的爽快感。但別讓自己活成整天盯優惠的偵探,設定消費提醒通知,讓科技當你的節拍器就好。
(櫃姐悄悄話:下載銀行APP記得開推播!上週三全聯滿千送百的閃購活動,就是靠凌晨12點的彈窗搶到名額。這些情報戰的輸贏,往往在你看劇時指尖一滑的距離)
跪求分享追現金回饋的社團連結!每次看到優惠都結束了
學生黨沒信用卡,電子支付那些1%回饋值得搞嗎?
現金回饋根本是消費陷阱+1 為了賺200回饋多花兩萬
在日本Amazon刷卡有推薦的回饋組合嗎?常被海外手續費吃掉利潤
超商取貨用XX支付真的會返現!昨天拿到5元差點在櫃台叫出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