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Costco冷藏區挑優格,撞見推車裡堆滿護肝片的陳太。她苦笑指著黑眼圈:「老公應酬多,買這個當心理安慰啦。」貨架上五顏六色的瓶子寫滿「肝臟解毒」「夜貓救星」,包裝上的英文成分表看得人頭暈。這些年試過七八種護肝保健品,有些吃完整罐無感,有款卻讓我冒痘失眠。翻開醫學期刊查證才發現,護肝保健品的水,比想像中深得多。
北美熱銷的「水飛薊素」其實暗藏玄機。多數人不知道Silymarin和Silybin是兩回事——前者是水飛薊全萃取物,真正起效的活性成分Silybin濃度僅有20%-30%。在Costco掃貨時特別留意標籤,某款紫瓶寫著「Silybin Phytosome®」才是進階版,吸收率比普通款高4.6倍。有回貪便宜買了特價基礎款,連吃三個月健檢GPT數值紋風不動,換成高濃度配方後終於看到變化。
韓國人氣爆棚的某綠瓶要小心「配方陷阱」。主打朝鮮薊萃取卻摻了大半蒲公英根粉,翻到成分表倒數第三行才找到Artichoke Leaf Extract,劑量還不如薑黃素高。這就像買鮑魚粥喝到滿嘴香菇丁,倒不如直接選成分純粹的單方。上個月實驗室朋友幫我測溶解率,膠囊在模擬胃液裡撐了四十分鐘才裂開,難怪有人抱怨「吃心安的」。
薑黃素更是重災區。貨架常見的薑黃保健品吸收率不足5%,必須搭配黑胡椒鹼。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那款亮黃色膠囊,標註「Curcumin C3 Complex®」搭配「Bioperine®」才算合格配置。有次趕論文連吞兩週,意外發現關節痠痛減輕了,查文獻才知薑黃素抗炎效果能惠及全身。
夜貓族別被「解酒神藥」話術迷惑。號稱酒前吞兩粒防宿醉的產品,多數添加奶薊草加速酒精代謝。但去年《肝病學雜誌》明確指出:這類補充劑無法抵消酒精傷害,頂多減輕頭痛症狀。真正要護肝,不如把買保健品的錢換成優質睡眠。
選購時拿手機做三件事:查專利標誌(如®符號)、對成分拉丁學名、翻到背面看每日劑量。水飛薊素單日需達200mg才有效,某暢銷款每粒僅含50mg,得吃四顆才達標。別被「天然草本」蒙蔽,去年FDA公佈過某網紅護肝丸重金屬超標,大賣場至少還有品控把關。
結帳前問自己:需要的是解酒支援?脂肪肝調理?還是熬夜修復?肝功能正常的人吃護肝片,就像給新車加高級機油——看不出差別但長期有益。若已檢出脂肪肝或GPT超標,別指望保健品能逆轉,它頂多是輔助治療的配角。我的家庭醫生說得直白:「與其月花千元買護肝藥,不如戒掉週末的炸雞啤酒。」
最後撕開「萬靈藥」假面。那些宣稱同時護肝、美白、防脫髮的全能膠囊,成分表密密麻麻列了三十項,每種劑量卻少得可憐。在Costco倉庫燈光下瞇眼細看,某款「十效合一」的明星產品,護肝核心成分排到第十五位,還不如維生素C含量高。挑護肝產品就像選咖啡豆,混豆再香也比不上單品純粹。
結帳推車裡那瓶護肝藥,永遠不該成為放縱的通行證。當我們吞下膠囊時,或許該聽見肝臟的嘆息:「與其餵我吃這些,不如少熬點夜啊。」
薑黃素那款吃了真的尿超黃!這是正常的嗎?要停用嗎?
有脂肪肝吃哪款比較推薦?醫生說我輕度但沒開藥
備孕中能不能吃護肝片?看到成分有蒲公英有點擔心
求問Kirkland和Webber Naturals哪個吸收更好?價差快一倍
上週特價買了文內說的紫瓶,宿醉頭痛真的有減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