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減肥這條路上,我跌跌撞撞好幾年,試過無數流行飲食法,從生酮到斷食,結果總是反彈更嚴重。直到偶然在醫學期刊上讀到Dr. Shahab Nahvi的研究,才恍然大悟——高效減肥根本不是靠折磨自己,而是科學與人性的完美結合。這位伊朗裔營養學專家,深耕臨床領域二十多年,他的方法不只幫我甩掉十公斤肥肉,更讓健康成了日常習慣。
Dr. Nahvi的核心哲學很簡單:減肥不是戰場,而是一場與身體的對話。他反對極端熱量限制,那會破壞新陳代謝,就像我過去餓到頭暈卻越減越慢。取而代之的,是精準的熱量赤字計算,搭配宏量營養素平衡。例如,蛋白質攝入量要佔總熱量30%以上,它能保護肌肉,避免代謝率下滑。我開始用app追蹤每餐,確保蛋白質來源多樣化——雞胸肉、豆腐、希臘優格,甚至一杯豆漿都能成為助力。碳水化合物?不是惡魔,但得選低升糖指數的,像糙米或地瓜,避免血糖坐過山車。脂肪則以堅果和橄欖油為主,維持荷爾蒙穩定。執行三週後,飢餓感奇蹟般消失,體重穩步下降。
運動部分,Dr. Nahvi的指南像量身定做的處方箋。他強調,光靠飲食不夠,必須激活身體的「燃燒引擎」。每週三次中等強度有氧,比如快走或游泳,每次三十分鐘,就能點燃脂肪。但真正關鍵的是力量訓練——兩次重量課表,專注於複合動作如深蹲和硬舉,能提升肌肉量,讓代謝率長期高漲。我從啞鈴開始,慢慢加重,現在能輕鬆舉起二十公斤。過程中,Dr. Nahvi提醒別追求完美:如果時間緊,拆分運動成十分鐘片段也行,重點是累積而非強度。這種務實態度,讓我從沙發馬鈴薯變身健身房常客。
心理層面,這才是減肥的隱形殺手。Dr. Nahvi的書裡,花了大篇幅談「心態重置」。他引用認知行為療法,教人識別情緒化進食的觸發點,像我過去壓力大就狂嗑零食。解決之道?設定微型目標,比如「本週少喝一杯含糖飲料」,達成後用小獎勵強化正循環。同時,每週量體重但別執著數字,改用衣服鬆緊或能量水平當指標。我學會在日記寫下感恩時刻,把減肥轉化成自我照顧的儀式。三個月後,不只體脂降了,連焦慮都緩解。
回頭看,Dr. Nahvi的方法像一盞燈,照亮減肥迷宮。它不賣速效神話,而是扎根科學:熱量平衡、營養密度、運動適應性、心理韌性。我現在體重維持穩定,腰圍減了八公分,關鍵是這套系統可持續——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短暫折磨。如果你也在掙扎,別急著跳進下一個潮流,先翻翻他的著作,或許會發現,減肥的真諦是學會與自己和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