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国务院河南郑州随意封城事件调查最新动态 ...

国务院河南郑州随意封城事件调查最新动态

6 天前 评论(5)

深夜翻到鄭州市民老張發的視頻,鏡頭晃過空蕩蕩的街道,只有風捲著落葉打轉。他對著鏡頭苦笑:「店裡囤的幾千斤麵粉,眼睜睜看著發霉。不是說封就封不對,是『隨意』這兩個字,太扎心。」 這段話像根刺,扎進了最近國務院調查組公佈的鄭州封城事件初步報告裡。報告沒用激烈措辭,但字裡行間透出的「程序失當」、「決策依據不充分」、「民生保障預案缺失」,每個短句都沉甸甸的。這不是簡單的「事後追責」,更像在解剖一個標本——當「緊急狀態」成為常態,權力的邊界該畫在哪裡?


仔細咀嚼調查組披露的細節,有個現象耐人尋味:基層幹部頂著「清零」的軍令狀,手裡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專業研判權。一位參與問詢的街道辦人員私下吐苦水:「上頭電話裡一句『必須守住』,下面除了鐵皮圍擋,還能掏出什麼法寶?」 權責的嚴重錯配,讓「層層加碼」成了必然產物。更荒誕的是,某些區域封控的「科學依據」,竟來自一份未經流行病學核實的、語焉不詳的「潛在風險提示」。決策鏈條的粗糙程度,堪比用柴刀做外科手術。


民生保障的漏洞更觸目驚心。報告提到某社區封控後,獨居老人三天僅靠半箱礦泉水撐著。藥品配送系統像個笑話——慢性病患者家屬拿著處方跑遍全城,最後在封控線外交接胰島素時,差點給值守人員跪下。這哪裡是「代價」,分明是制度韌性被擊穿後,普通人用肉身在填補窟窿。那些「不惜一切代價」的口號,代價最終精準地落在最無聲的群體肩上。


追責的刀鋒這次意外地快。通報直接點名三位副區級幹部「未經上報擅自擴大封控範圍」,措辭罕見地用了「濫用職權」定性。但更深層的拷問浮出水面:為何基層總在「擅自」?當「寧可錯封」成為某種隱性的安全牌,當精準防控的技術要求遠超地方治理能力,問責個別人,真能堵住系統性失靈的管涌嗎?


值得玩味的是調查組的建議方向。除了要求完善應急預案、加強幹部培訓這些常規動作,特別強調要「探索重大公共決策社會風險評估的剛性約束機制」。直白說,就是封城這類決定,不能關起門來拍腦袋,得先聽聽老百姓會不會餓死、病倒、破產。這其實在呼應更本質的命題:緊急狀態下的權力,更需要制度的籠子,而且是帶倒刺的那種——讓隨意伸手者感到疼。


鄭州街頭那家倒閉的麵館,招牌還沒拆。老闆老李把發霉的麵粉袋堆在門口,像座諷刺的紀念碑。他說等賠償金下來就回鄉下種地,「城裡的風太硬,扛不住」。國務院的調查像一束光打進迷霧,照見了代價,標出了漏洞,但光本身無法修補生活。真正的考題是:下一次巨浪來襲時,我們能否不再重複「隨意」的悲劇?當「不惜一切」的邏輯遇上具體的、有溫度的人,防線究竟該築在哪裡?這答案,不在報告裡,在我們親手重構的每一個制度齒輪的咬合之中。


看完背脊發涼…報告裡那句「民生保障預案缺失」輕飄飄七個字,是我爸在封控樓裡斷藥三天打爆居委會電話的真實寫照。
追責副區長有用?當時全城都在瘋傳「不封等著摘烏紗帽」,這種畸形的壓力機制不破,換誰上都一樣!
作為公共管理系學生想問:社會風險評估具體怎麼落地?總不能每次封城前先搞全民公投吧?技術路線圖在哪?
最諷刺的是某些當初喊「雷霆手段顯擔當」的人,現在忙著刪朋友圈。權力任性時掌聲雷動,代價來了集體噤聲。
文中麵館老闆的遭遇太真實!我們小區菜店囤的三十萬生鮮全爛了,誰來賠?報告敢不敢公佈具體賠償方案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楼主
毛豆宇航员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711

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