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年的華人,我常常坐在德州的咖啡館裡,看著窗外的人群,思考著這片土地的複雜性。德州排華現象不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,它像一棵老樹,根深蒂固地扎在歷史的土壤裡。記得十年前,我剛搬到休士頓時,鄰居們熱情招呼;如今,卻有人刻意避開我的目光,甚至聽到街頭的低語:「他們搶了我們的工作。」這種轉變,讓我不得不深入探討背後的成因。
歷史是第一個線索。十九世紀末的排華法案,雖然早已廢除,但它的幽靈從未真正消失。德州作為移民前線,當年華人勞工修建鐵路、開墾農田,卻被視為「黃禍」。這種種族偏見,在經濟動盪時重燃。2008年金融危機後,失業率飆升,許多人把矛頭指向華人社區,認為我們「偷走」科技和製造業機會。事實上,數據顯示,華人企業在德州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,但這種貢獻常被忽略。
更深層的原因,或許藏在文化和政治的夾縫中。德州以保守主義自豪,獨立精神本是美德,卻容易滑向排外。中美貿易戰加劇了緊張,地方媒體的片面報導,將華人描繪成「間諜」或「威脅」。我親身經歷過:去年,在奧斯汀的科技會議上,一位白人同事半開玩笑地說:「你們中國人是不是來竊取機密?」那一刻,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尷尬,是一種無形的邊界被築起。這種氛圍,源於對多元文化的恐懼,而非事實。
社會影響的漣漪,正悄悄擴散。對華人社區來說,心理創傷難以量化。孩子們在學校被孤立,成年人夜歸時提心吊膽;社區凝聚力在削弱,許多人考慮搬離德州。這不僅是個人悲劇,德州整體社會也付出代價:人才外流,創新停滯。想想看,矽丘(Silicon Hills)的科技生態,本靠多元人才驅動;排華情緒讓投資者卻步,經濟活力受損。更廣闊地看,這破壞了美國的國際信譽,中美民間交流冷卻,全球華人形象被污名化。長此以往,社會分裂只會加深,和諧成空談。
面對這些,我常在深夜自問:我們能做些什麼?或許從對話開始。分享自己的故事,邀請鄰居共進晚餐,讓偏見在真實互動中融化。歷史告訴我們,包容才是進步的基石。德州曾接納我,我仍相信這片土地的心跳,能跳動出更溫暖的節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