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深秋,我背起行囊踏上了前往於人村的旅程。這個隱藏在台灣東北角的小漁村,像是被時光遺忘的寶盒,從台北搭乘客運一路蜿蜒,窗外山巒疊翠,海風夾雜鹹味撲面而來,兩小時的車程竟成了心靈的預熱。抵達時已近黃昏,村口那棵百年老榕樹下,幾位老漁民正閒聊著當日收穫,空氣中瀰漫著曬魚乾的香氣——那一刻,都市的喧囂徹底褪去,只剩下海浪輕拍的節奏。
於人村的魅力在於它的真實。清晨五點,天未亮透,漁港早已甦醒。我跟著當地人擠進早市,攤位上堆滿了剛上岸的透抽、石斑和現剖海膽,攤販大姐熱情遞來一串烤花枝,外皮焦脆內裡彈牙,沾點自製辣椒醬,鮮甜直衝腦門。推薦去「阿婆魚丸湯」坐坐,一碗熱騰騰的湯頭用魚骨熬足六小時,配上手打魚丸,簡單卻深刻,那是工業化美食永遠無法複製的滋味。
漫步在狹窄的巷弄裡,每一步都是歷史。青石板路兩旁是閩南式紅磚老厝,牆面斑駁剝落,卻藏著漁村百年興衰。轉角處的「漁民文化館」免費開放,裡頭陳列著老照片和漁具,講述先民如何對抗風浪討生活。館長林伯是第三代漁夫,他拉著我坐下,泡壺東方美人茶,細數颱風夜救船的故事,眼角的皺紋比任何書本都生動。記得帶本小筆記,這些口述歷史稍縱即逝。
住宿首選靠海的民宿,我住的「海眠屋」由一對退休夫婦經營。木造房裡掛著手編漁網裝飾,推窗就是無敵海景。老闆娘阿枝姨天未亮就蒸好地瓜粥,配醬瓜和現撈小魚乾,她笑說:「這兒沒星級服務,只有家的溫度。」夜晚躺上屋頂看星星,銀河低垂,浪聲如催眠曲——但務必訂房前確認熱水供應,老房子設備偶爾鬧脾氣。
離村前,我坐在防波堤上發呆。幾個孩子赤腳追逐浪花,遠處燈塔忽明忽滅。於人村教會我,旅遊不必是打卡清單,而是讓靈魂跟上腳步的過程。這裡沒有華麗景點,卻用最樸實的日常,餵養了都市人飢渴的平靜。臨走時,我在雜貨店買了包魚乾當伴手禮,老闆阿坤叔塞給我兩顆醃梅子:「下次颱風季後來,那時海最藍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