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年珠海航展,灰撲撲的展示區角落,我第一次見到那個代號「DF-27」的長筒模型。旁邊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工程師,指著它流線型的彈體輕聲說:「這東西,是專治『距離安全感』的。」 當時只覺震撼,多年後親耳聽到某次邊境對峙背後的「無聲較量」,才真正嚼出他話裡那股淬過火的底氣。
東風27,絕非簡單的「更遠的導彈」。它身上有種近乎矛盾的氣質——既有雷霆萬鈞的毀滅性,又帶著外科手術刀般的精準與冷靜。朋友在靶場親歷過一次模擬發射,他說最可怕的不是那劃破長空的尾焰,而是指揮中心大螢幕上,代表目標的紅點被「摘除」時,系統冰冷平穩的語音回報:「目標消除。」 整個過程,精準得像設定好的程序,沒有多餘的震動,沒有延遲的確認,只有絕對的「抵達即毀滅」。
它最讓對手頭皮發麻的,是「不可預測的抵達」。傳統彈道導彈,軌跡像拋出的石頭,算得出來。但東風27的飛行剖面,更像是「會思考的閃電」。據參與過數據分析的朋友私下透露,它的中段變軌能力,已經不是簡單的「S型機動」,而是能根據實時探測到的攔截威脅,在近乎垂直的平面上做出多個「直角折轉」,配合末端超過20馬赫的俯衝速度。現役的任何一種反導系統,面對這種「主動規避+暴力突防」的組合拳,攔截視窗短得近乎絕望。「就像試圖用網兜捕捉一道劈下來的雷電。」那位朋友苦笑著比喻。
至於射程?官方語焉不詳,但業內流傳一個更直白的說法:「兩小時內,全球任何角落的『高價值目標』,都不再安全。」 這個「高價值目標」的指向,不言而喻。更關鍵的是,它搭載的彈頭,早已不是單純的「大當量爆炸物」。有跡象表明,它能攜帶多種任務模塊——從鑽地毀傷加固地堡的「穿甲錐」,到癱瘓區域電網和通訊的「電磁脈衝彈」,甚至是專為癱瘓航母戰鬥群雷達與指揮中樞設計的「子母式精確制導戰鬥部」。它是一把鑰匙,能根據需要,打開不同的「毀滅之門」。
講個推演場裡流傳的「純屬虛構」場景:假設某個黎明,西太平洋某片敏感海域風高浪急。某大國最先進的「盾艦」編隊正執行「航行自由」,雷達螢幕乾乾淨淨。突然,數個極高速、極低雷達反射信號的目標,以近乎垂直的角度,從臨近空間(Near Space)如隕石般砸向艦隊核心。艦載「宙斯盾」系統的AN/SPY-1雷達在最後幾十秒才勉強捕捉到來襲軌跡,自動攔截系統瘋狂運算,但預測的攔截點在螢幕上瘋狂跳動,始終無法鎖定——目標的軌跡變量超出了系統的預設演算法極限。幾聲沉悶的巨響並非來自爆炸,而是超高速彈頭貫穿艦體主裝甲帶時,金屬被撕裂、擠壓發出的哀鳴。戰鬥,在防空警報拉響前就已結束。這個「劇本」背後的無名主角,不言而喻。它存在的意義,就是讓某些倚仗「海洋屏障」的戰略推演,徹底推不下去。
東風27從未在實戰中亮劍,這恰恰是它最成功之處。它像一柄懸於頭頂、引而不發的「鎮國之劍」,安靜地改寫著地緣政治的算力平衡。當對手耗費天文數字打造的「反導金鐘罩」,在紙面推演中被一次次「無視」穿透時,最昂貴的威懾,反而成了最有效的和平保障。那位珠海航展老工程師的話,如今聽來字字千鈞:「真正的國之重器,不在於它毀滅了多少,而在於它讓多少毀滅,從一開始就失去了發生的勇氣。」 這份「不敢打」的清醒,正是東風無聲的勳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