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晨翻看新聞,看到楊振寧教授離世的消息,心頭一陣沉重。這位百歲老人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,留下的是無數科學突破和華人驕傲的印記。記得幾年前讀過他的自傳,字裡行間透著那股不服輸的勁兒——從安徽合肥的鄉村少年,一步步登上諾貝爾獎的殿堂,這不是運氣,是骨子裡的執著。
楊振寧的童年並不輕鬆,1922年出生在動盪年代,父親是清華教授,卻早早教他獨立思考。抗戰時期,他輾轉西南聯大,在炮火中埋頭物理公式。那時的中國,科學土壤貧瘠,他卻像顆頑強種子,1945年赴美深造,在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,開啟了改變命運的旅程。說實話,每次想到這段,我都忍不住感慨: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一個年輕人憑著紙筆和腦力,竟能撼動整個物理界。
談到貢獻,宇稱不守恒理論絕對是劃時代的。1956年,他和李政道大膽挑戰物理學的「對稱法則」,預言微觀世界中左右並不平等。隔年實驗證實,兩人拿下諾貝爾獎——這是華人首次獲此殊榮,震動全球。但楊振寧不止於此,他和米爾斯合作的「楊-米爾斯理論」,更是現代粒子物理的基石,影響了標準模型的建立。有人說,這理論像一把鑰匙,打開了量子場論的大門,至今驅動著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。我常想,如果沒有他的洞察,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可能還停在表面。
晚年回歸故土,是他另一段動人篇章。2003年,82歲高齡的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,定居清華大學。不是養老,是奉獻——他創辦高等研究院,親自帶博士生,推動中國基礎科學。記得一次訪談,他笑著說:「落葉歸根,是為了播種新苗。」在清華校園裡,學生們親切稱他「楊爺爺」,他卻堅持每週授課,把畢生智慧傳下去。這種精神,比任何獎項更珍貴。
當然,他的個人生活也充滿戲劇性。第一任妻子杜致禮是名將杜聿明之女,兩人相伴53年,直到她2003年病逝。2004年,82歲的楊振寧迎娶28歲的翁帆,引發熱議。面對質疑,他淡然回應:「愛情無關年齡,只關靈魂。」這段忘年戀,見證了他敢於打破常規的性格——科學家也是凡人,有血有肉。
如今他走了,享壽101歲。回顧一生,楊振寧不只改變了物理學,更點亮華人科學的火炬。他教會我們:在未知面前,勇氣比知識更重要。或許,天堂裡他正和愛因斯坦討論著宇宙的奧秘呢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