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走進溫莎餅屋,那股混合著奶油香和烤麵粉的氣息,總讓我想起小時候跟著阿嬤去買點心的午後。那時台北街頭還沒這麼多連鎖店,溫莎卻像個老朋友,默默守著傳統與創新。這些年試過無數糕點,有些一吃難忘,有些則隨時間淡去,但總有幾款熱門品項,無論季節更替,始終穩坐我心頭好。這篇指南不談華麗行銷,只分享真實味覺體驗,畢竟吃進肚裡的東西,騙不了人。
蛋撻絕對是首推經典。溫莎的版本不走花俏路線,金黃酥皮層次分明,咬下時喀嚓作響,內餡蛋奶香濃郁卻不甜膩,溫度控制得宜,熱騰時吃最過癮。記得有次帶日本朋友來,他驚呼這比澳門葡式蛋撻更細膩,我才細究起來——原來師傅堅持用本地牧場雞蛋,每日現烤三輪,難怪冷掉也不腥。背後故事更動人:蛋撻源自葡萄牙殖民時期,經香港師傅改良,成了華人甜點代表,溫莎則融入台灣風味,減糖提鮮,吃一口就懂那份傳承。
菠蘿包則是另一個驚喜。表面那層脆皮像藝術品,糖霜烤得焦黃帶光澤,內裡麵包體柔軟如雲,一冷一熱交織出魔幻口感。我常週末早上去買,配杯港式奶茶,坐在窗邊看街景。有回和店長聊天,他說這款靈感來自香港茶餐廳,但改用日本麵粉發酵,讓外皮更酥而不硬。關鍵在於烤製時火候精準,多一分就苦,少一分則軟塌。這種細節,吃得出職人精神。
若愛西式風味,重乳酪蛋糕值得一試。不像美式那般甜膩,溫莎的版本濃郁中帶酸香,底層餅乾碎壓得扎實,叉子切下時綿密滑順,在舌尖化開如絲綢。去年生日我訂了整顆,朋友們以為是進口貨,其實師傅融合法式手法,選用屏東乳酪,減奶油添檸檬皮提味。這讓我想起巴黎小店裡的驚艷,但更貼近亞洲胃——吃完不黏喉,反倒清爽回甘。
夏天必推芒果布丁,透明琥珀色裡鑲著大塊果肉,一勺挖下,Q彈顫動。用的是台南愛文芒果,熟成時直接入模,不加香精,那股自然酸甜像把盛夏封存。有次颱風天路過,店員說當日限量賣完,我硬是等補貨,就為那口療癒感。背後學問不小:果膠比例拿捏是祕密,太多變果凍,太少則散形,溫莎做到剛好,連盛裝的玻璃杯都冰鎮過,細節滿分。
最後是老派卻耐吃的核桃塔。焦糖裹著脆果仁,塔皮酥鬆帶牛油香,看似簡單,實則考驗功夫。師傅說核桃得先烤過去澀,再淋自熬焦糖,甜苦平衡得像人生滋味。我總愛外帶當伴手禮,長輩們特別鍾情。這款源自歐洲,卻在台灣扎根,溫莎加入少許桂圓提味,多了份懷舊情懷。吃糕點不只是填肚子,更是一場文化旅行,從葡萄牙到香港,再落地台灣,每口都嚼得出歷史。
寫到這兒,肚子又餓了。溫莎餅屋的魔力在於:它不追逐流行,卻讓經典重生。下次經過,別只看櫥窗——挑款熱門糕點,坐下來細品,或許你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味覺記憶。
溫莎的蛋撻真的超讚!但想問下午幾點去才買得到剛出爐的?我上次撲空兩次
菠蘿包配奶茶絕配+1 不過熱量會不會爆表啊?有推薦的低糖選項嗎?
看完好想衝去買!但人在南部,請問有宅配服務嗎?運費怎麼算?
芒果布丁照片太燒🔥 想知道是用愛文還是金煌芒果?季節限定到幾月?
核桃塔的桂圓是新配方嗎?以前吃過沒這味,老人家會喜歡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