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個在溫莎生活了十幾年的老華僑,我對這座城市的每一條街巷都熟悉得像自家後院。溫莎雖小,但中餐文化卻意外豐富,融合了粵菜、川味、北方風情,甚至帶點美加混血的創意。每次帶新朋友去覓食,他們總驚呼:「這裡的中餐比多倫多還地道!」今天就來聊聊本地人私藏的5家寶藏館子,不是遊客打卡點,而是我們週末必去的日常食堂。
第一家是「龍騰軒」,藏在市中心River Street的角落,門面不起眼,但走進去就像穿越到香港的茶樓。老闆阿強是三代廚師,堅持用新鮮活魚做清蒸鱸魚,肉質嫩滑到入口即化。記得去年冬天,我和幾個老友擠在二樓包廂,點了滿桌點心——蝦餃皮薄餡多,燒賣汁水四溢,配上熱騰騰的普洱茶,窗外飄雪,室內談笑風生。那種溫暖,不只是食物帶來的,更是社區的歸屬感。本地人愛它,因為價格親民,一份點心才五加幣,週末早茶總要排隊半小時,但等得值。
接著是「川味居」,在University Avenue西段,門前總掛著紅燈籠。這家主打正宗川菜,廚師老張從成都移民過來,麻婆豆腐的麻辣層次分明,花椒香氣直衝鼻腔。有次我帶個美國同事去試水煮魚,他辣得狂灌啤酒,卻停不下筷子,直說比紐約的中餐館過癮。溫莎冬天冷,本地人常來這裡取暖,點一鍋毛血旺,熱氣騰騰的鴨血和肥腸,配上冰鎮酸梅湯,冰火交融的爽快,是抵禦寒流的秘密武器。
第三家「北方人家」,靠近河邊的Ouellette Avenue,專做手工麵食。老闆娘王姐是東北人,每天凌晨三點就開始揉麵,韭菜盒子外皮酥脆,內餡鮮香;酸菜白肉鍋更是冬日救星,湯頭濃郁帶點微酸,白肉肥而不膩。去年聖誕夜,我和家人擠在狹小的店裡,牆上貼滿老照片,王姐邊上菜邊嘮家常,說她兒子在多大讀書,夢想開連鎖店。這種家庭氛圍,讓食物多了人情味,難怪街坊鄰居週五晚都來聚會。
第四家「福滿樓」在Walkerville區,走的是創新路線。主廚小李年輕有為,把傳統粵菜融合西式擺盤,像蜜汁叉燒配楓糖漿,甜鹹平衡得恰到好處。我最愛他們的週末特供——龍蝦炒飯,選用安大略湖鮮蝦,米粒粒分明,鑊氣十足。溫莎年輕一輩超迷這裡,因為環境時尚,價格中檔,約會或慶生都合適。記得有回幫朋友辦生日趴,小李親自出來祝酒,還送了一碟免費的芒果布丁,那份驚喜至今難忘。
最後壓軸的是「老陳小館」,在東區的Drouillard Road,名副其實的隱世小店。陳伯夫婦退休後開的,只做晚市,菜單隨季節變換,像春天的香椿炒蛋,秋天的蟹黃豆腐。我最常點紅燒肉,燉得軟爛入味,配一碗白飯,簡單卻治癒。本地人把它當自家廚房,常看到穿著工裝的藍領下班後獨坐吧台,邊吃邊看電視轉播冰球賽。有次颳大風雪,陳伯看我凍得發抖,硬塞來一碗熱薑湯,不收錢。這種樸實的溫暖,是連鎖店永遠學不來的。
這些館子不只餵飽肚子,更承載著溫莎華社的故事。從移民打拼到二代創新,每一口都是活歷史。下次來玩,別只盯著連鎖招牌,鑽進這些巷弄小店,你會吃出更真實的加拿大華人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