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在國外超市找牛筋,我盯著冷藏櫃發呆,腦子裡轉著「牛筋英文怎麼說」這個問題。那時剛移民美國,英文還卡卡的,想煮家鄉的紅燒牛筋卻找不到材料。店員走過來問我要什麼,我支吾半天說「beefsomething like tendon?」,他恍然大悟:「Oh, beef tendon! It\s over here.」那一刻才發現,這麼簡單的詞彙,竟成了跨文化的門檻。牛筋在華人飲食裡是寶貝,燉得軟Q入味,但在英語世界,它不只藏在廚房,還悄悄溜進日常對話。
牛筋的標準英文翻譯是「beef tendon」,老外一聽就懂。Tendon指的是動物肌腱,專指牛的話就用「beef」限定。有些地區會說「ox tendon」,但「ox」泛指閹牛,不如「beef」普遍。超市標籤或食譜上,幾乎清一色寫「beef tendon」,像亞馬遜的生鮮區或BBC美食頻道都這麼用。有趣的是,這詞沒什麼華麗修飾,直白得就像牛筋本身——樸實卻有嚼勁。
講到用法,別只當它是火鍋料。英文裡,「beef tendon」常出現在料理場景,比如慢燉菜(stew)或湯品。老饕網站Eater有篇文分析,牛筋的膠質能讓湯頭濃郁,所以食譜會寫「simmer beef tendon for hours until tender」。但跳出廚房,它偶爾變身比喻。我聽過同事抱怨工作:「This project is tougher than beef tendon!」把難搞的事比作嚼不爛的筋,生動得很。學語言時,這種雙關最迷人,不是嗎?
更深一層看,翻譯背後藏著文化斷層。華人視牛筋為滋補聖品,中醫說它強筋骨,但西方人早年只當廢料,直到亞洲移民帶動飲食**。紐約時報報導過,八〇年代越南餐廳把beef tendon推成必點,現在連Whole Foods都上架。學英文若只背單字,會漏掉這故事:語言是活的,跟著人群遷徙變形。下次見老外疑惑牛筋怎麼吃,不如分享台灣的滷味攤文化——用食物當字典,比課本深刻多了。
總歸一句,牛筋英文不難,但搞懂它,就像燉一鍋好湯,得花時間熬。別怕用錯,語言本來就該跌跌撞撞地學。我現在教女兒中文,她總問:「馬麻,為什麼牛筋英文不叫cow muscle?」哈,孩子的視角總戳破成人想當然耳的世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