逛菜市場時,總會被肉攤上那塊油花均勻的豬肩肉吸引。記得剛學做菜那會兒,在國外超市找半天,才搞懂原來「pork shoulder」就是我們常說的豬肩肉。這部位在歐美廚房中地位超重要,不只是名字直白,用法更是千變萬化,今天就來聊聊它的故事和小技巧。
豬肩肉的英文名稱「pork shoulder」源自肉品分類的傳統,簡單指豬隻肩膀部位的肉塊。有趣的是,在美國肉舖裡,它常細分為「Boston butt」和「picnic shoulder」——前者是上肩肉,脂肪豐富適合慢烤;後者帶骨頭,燉湯時能釋放濃郁膠質。這種分法源於殖民時期屠夫處理肉類的習慣,現在全球通用,買肉時認準標籤就不會錯。
說到用法,豬肩肉簡直是慢煮料理的王者。我最愛用它做BBQ手撕豬肉(pulled pork),選一塊帶肥油的部位,抹上紅糖、辣椒粉和蒜粉醃一晚。隔天放進烤箱低溫烤個六小時,肉質軟到叉子一碰就散開,淋上蘋果醋調的醬汁,夾在麵包裡,那股煙燻香能讓全家搶翻天。試過一次後,朋友聚會都指定這道菜。
燉煮也是豬肩肉的強項。上週我用它煮了法式紅酒燉肉,切大塊後先煎香表面,丟進鍋裡加洋蔥、胡蘿蔔、月桂葉,倒半瓶紅酒慢煨兩小時。湯汁收乾時,肉吸飽酒香,入口即化不塞牙。關鍵在選肉時挑點大理石紋脂肪,低溫烹調讓油脂融化,比用豬腿肉更濕潤。東方料理中,切片炒或滷也很搭,像台式的三杯豬肩,醬油米酒燜透,配飯一流。
為什麼專挑這部位?豬肩肉脂肪層厚實,慢煮後膠原蛋白轉化成膠質,口感多汁不乾硬。價格比里肌肉親民,卻能變出高級餐廳風味。記得第一次做失敗,肉煮太急變柴了,後來學會控制火候——電鍋或鑄鐵鍋最穩,保持微滾狀態,時間拉長到三小時以上,成果絕對驚艷。
下次買肉別猶豫,豬肩肉是廚房裡的隱藏寶藏。從家常燉菜到宴客大菜,它都能扛主角。分享你的獨門食譜,我們一起切磋廚藝吧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