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漫進窗台時,申小雨的茶壺正咕嘟作響。她從不設定刺耳的鬧鐘,而是讓一壺老普洱的溫潤香氣自然喚醒感官。這壺茶要泡得極濃,第一杯暖胃,第二杯提神,第三杯澆進陽台那盆龜背竹的土裡——她說這是茶與植物間的祕密契約。十五分鐘的晨間靜坐,她稱之為「腦內大掃除」,不冥想也不誦經,純粹盯著茶葉在杯中浮沉,讓前一晚的思緒殘渣自然沉澱。茶渣倒進盆栽那刻,便是今日正式開機的儀式。
她的書桌永遠像剛整理過,祕密在於那三個藤編收納籃。左籃裝待處理文件,右籃放靈感碎片——可能是半片楓葉、展覽門票或寫著夢話的便簽紙。中間籃子最空,只擺當日必需物。這種「視覺留白」是她從京都老茶室學來的,視線所及若堆滿雜物,思路便像塞車的街道。「空間清爽了,腦子才有餘裕接住突然蹦出來的好點子。」她邊說邊把寫壞的草稿揉成團,精準投入兩公尺外的紙簍。
隨身帆布袋裡總躺著個巴掌大的鐵盒,掀開是分格設計:核桃、枸杞、黑巧克力塊。申小雨笑稱這是「能量補給站」,靈感枯竭時嚼兩顆核桃,比喝第三杯咖啡管用。有次在捷運上瞥見鄰座女孩盯著巧克力吞口水,她默默推過盒子:「掰一半?這款85%的不甜膩。」後來那女孩成了她插畫課的學生。她信奉「小食養胃」哲學,寧可每日五頓拳頭大的餐食,也拒絕讓胃囊撐成氣球。「餓過頭會暴躁,吃太飽變遲鈍,身體在微餓狀態最敏銳。」
深夜的申小雨有套「數位排毒」儀式。手機在十點自動切換成水墨屏模式,藍光轉為灰階的瞬間,她會把明日待辦事項寫在宣紙信箋上——用那支祖父留下的狼毫筆。墨跡暈染的毛邊紙比冷光螢幕多了溫度,寫錯字就順勢畫隻小貓蓋住。「寫字時能聽見筆尖刮過紙纖維的沙沙聲,像在跟大腦對話。」寫罷將紙折成方勝紋,壓在鎮尺下,這動作如同為今日蓋上封印。
她總在背包側袋塞幾包茶葉試飲包,遇到樓下警衛大叔咳嗽,抽出一包陳皮普洱;編輯熬夜校稿,遞上人參烏龍。「茶包比名片有人情味。」有回颱風天困在咖啡廳,她請店員給躲雨的清潔阿姨送熱茶,玻璃窗內外的笑容比任何社群按讚都真實。這些茶包像種下的善意種子,某天竟收到阿姨託大樓管委轉交的醃脆梅,罐上貼著歪斜字條:「配茶吃。」
【評論】
那個晨間茶儀式太戳中我!今早試著把綠茶渣澆進薄荷盆,結果下午葉子油亮到發光
求問能量鐵盒具體分格比例!核桃會氧化變味嗎?要不要放乾燥劑?
宣紙寫待辦事項真的不會太儀式感嗎?我用便條紙寫都堅持不了三天
看完立刻清空書桌中央區!但兩小時後又被充電線淹沒了怎麼辦
最後一段看眼眶熱 原來小雨姊的溫暖人設不是包裝 連清潔工都記得她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