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幾年前,第一次在美國超市找竹簽,我完全卡住了。那時剛搬到洛杉磯,想在家做個中式燒烤,結果面對滿架子英文標籤,腦子一片空白。店員問我需要什麼,我比手畫腳半天,最後憋出個「small wood stick」,對方一臉困惑。後來才發現,竹簽在英文裡叫「bamboo skewer」,聽起來簡單,但背後藏著不少文化細節。
「bamboo skewer」是標準翻譯,skewer這個字源自法語,意思是「刺穿或串起東西的工具」。在英語日常對話裡,你常聽到它用在燒烤場景,比如「grab some bamboo skewers for the kebabs」。如果你去亞馬遜或沃爾瑪搜尋,商品名大多標這個。不過,別以為只有一種說法。有時候,老外會簡化成「bamboo sticks」,尤其在非正式場合,像是朋友聚會時喊「pass me those bamboo sticks」。但要注意,「stick」太泛用了,可能被誤會成普通木棍,所以加個「skewer」更精準。
學語言最怕死背,我喜歡用聯想記憶法。把「skewer」拆開,前半部「skew」唸起來像「刺」,後半部「er」代表工具,合起來就是「刺東西的小玩意」。下次逛超市,試著腦補畫面:竹簽刺穿肉塊,滋滋作響。這樣記,比硬背單詞有趣多了。在真實對話中,用起來也自然,比如點菜時說「Could I have extra bamboo skewers for my satay?」,服務生立刻懂你的意思。
語言和文化綁得緊緊的。在亞洲,竹簽不只燒烤用,還拿來做手工或吃水果,但英語世界裡,它幾乎等於烤肉工具。這點差異讓我反思:學單詞不能只記字面,得懂背後的習慣。比如,在英國酒吧點串燒,你說「bamboo skewer」他們秒懂,但換成「toothpick」就鬧笑話了,因為牙簽是另一回事。多觀察生活場景,你會發現這些小詞彙的魔力。
回頭看那次超市糗事,現在反而成了笑談。語言學習就是這樣,跌跌撞撞中進步。下次你出國或寫英文食譜,別怕試試「bamboo skewer」。記住,它不只是一個詞,而是打開文化大門的鑰匙。多說幾次,它就變成你的日常詞彙,簡單到像呼吸一樣自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