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老家倉庫,挖出那個塵封的紅泥小火爐,瞬間勾起滿滿回憶。小時候,阿嬤總用它燉湯煮茶,爐火微光映在牆上,那股泥土香混著食物暖意,成了我心底最深的鄉愁。現在回歸簡單生活,紅泥小火爐又成了我的日常夥伴,它不只是工具,更承載著文化與情感。
選購時,別急著下手,先想想你的生活場景。紅泥材質千差萬別,我跑遍台灣窯廠學到,真正的好爐得看泥土來源。宜蘭或苗栗一帶的傳統窯燒,泥土含礦豐富,燒製溫度夠高,爐體才耐得住反覆加熱。有一次貪便宜買了進口貨,用沒幾次就裂開,才懂在地窯廠的價值。尺寸也別馬虎,單身或小家庭選直徑20公分左右的中型爐,夠煮一鍋湯;大家庭則挑30公分以上,避免爐小火弱煮不熟。
品牌方面,別迷信大牌。我偏愛老師傅手作的小作坊,像台南「古窯坊」或台中「泥香工房」,他們堅持古法,爐底刻有師傅簽名,品質看得見。價格從幾百到上千台幣都有,關鍵在觸感——好爐拿起來沉甸甸,表面細膩無氣泡,敲擊聲清脆。網購時多看實拍圖和買家回饋,避免收到次品。
保養是延續爐子生命的秘訣。每次用完,爐體還溫熱時,我就用軟布蘸溫水輕擦,頑固油漬用點小蘇打粉,千萬別用化學清潔劑,紅泥吸味強,一沾就毀。有回偷懶沒即時清,隔天爐壁卡了焦黑,花半天才救回來。存放更是學問,我總放陰涼通風處,像陽台角落,底下墊塊木板防潮。雨季來臨前,還會拿出來曬半天太陽,殺菌除濕。
用久了,爐子會養出獨特色澤,像老朋友般貼心。我的第一座爐已陪了我十年,每次點火,煙氣繚繞中,總想起阿嬤的話:「火候要慢,日子才長。」紅泥小火爐教會我耐心,也讓日常多了份儀式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