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幫朋友寄了批設計樣品去洛杉磯,站在美通快遞櫃檯前盯著價目表發愣。穿藍色制服的店員突然探頭問:「第一次用美通?要不要聽聽老司機避雷指南?」這才發現看似簡單的快遞收費,藏著不少門道。
重量計費像在玩平衡遊戲。美通把包裹分成三檔:1公斤內像文書資料這種輕量級選手,兩百多台幣就能搞定;1-5公斤區間最常見,每增重半公斤加收六十塊;超過5公斤的大件行李,每公斤單價反而降下來。上次寄了箱6.8公斤的烘焙模具,店員把包裹翻來覆去調整擺放角度:「這樣量長寬高能省三百塊呢!」原來體積重量公式是(長x寬x高)/6000,當計算值大於實際重量時,就得按「虛胖」的體積付錢。
寄件距離是價格刺客。同是3公斤文件,寄台北市內隔天到只要兩百五,但花東地區馬上跳到四百起跳。最驚人的是國際線報價,美國西岸首重0.5公斤要九百台幣,但超過1公斤後每加半公斤才兩百塊。上次寄紐約的急件,選了紅眼航班專送服務,雖然比普通空運貴四成,但36小時就送達客戶辦公室,比DHL還快半天。
那些藏在角落的附加費才真讓人肉痛。週六派件強制加收150元,偏遠地區附加費能吞掉基本運費的三成。最坑的是報關手續費,寄美國的工藝品被收了八百元文件處理費,櫃檯小妹眨眨眼說:「下次在面單備註欄寫樣品無商業價值,這筆就能省下來。」
現在學聰明了,超過十公斤的貨品會拆成兩個箱子。上週寄十五公斤服裝樣品到上海,分裝後運費比整箱寄省兩千多,因為避開了大型貨物附加費。店長私下傳授秘訣:週二下午寄國際件最划算,這時段艙位常有折扣,能撿到七折運費漏洞。
包裹被海關扣了三次才摸清禁忌品潛規則。含酒精的化妝品要走特殊通道,鋰電池必須貼UN38.3標識。有次寄的鳳梨酥被退件,原來餡料含蛋黃算生鮮食品。現在每次填報關單都帶張產品照片,海關人員滑著手機螢幕點頭:「這樣申報就清楚多了。」
看著玻璃窗外呼嘯而過的橘色貨車,忽然理解快遞費如同咖啡店菜單。選濃縮還是拿鐵,加不加燕麥奶,要不要外帶杯,每個選擇都牽動最終價格。關鍵永遠是那句:「麻煩幫我精算最省方案。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