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我剛到鄂州,空氣中飄著一絲寒意,街道兩旁的老房子透著歲月痕跡。原本只是來探訪老友,卻無意間撞見了一場人間溫情,讓我這個走遍世界的旅人,心頭暖得發燙。
故事發生在鄂城區一條不起眼的小巷。巷子裡住著一戶李姓人家,三代同堂,老爺子中風臥床多年,兒子小李是工地工人,媳婦小芳在菜市場擺攤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那天清晨,一場意外火災突襲,火舌從廚房竄出,瞬間吞噬了半邊屋頂。鄰居們被驚醒時,整條巷子都慌了神。
我當時正路過,只見煙霧瀰漫中,小李抱著老爺子衝出來,臉上沾滿灰燼,小芳癱坐在地,哭喊著\家沒了\。那一刻,我以為會看到人間冷漠——畢竟這年頭,誰不是自顧不暇?可下一秒,巷口的王嬸提著水桶衝過來,接著對門的陳伯扛著梯子出現,連巷尾開雜貨鋪的阿強都關了店門跑來。沒有人指揮,大家像排練過似的,潑水的潑水,搬東西的搬東西,火勢硬生生被壓住。
事後更讓人動容。李家房子燒得只剩骨架,連件像樣衣服都沒搶出來。鄰居們二話不說,把李家老少接到自家暫住。王嬸家騰出客房,陳伯天天送熱湯麵,阿強發動街坊募捐。最震撼的是,巷子裡七十多歲的張爺爺,他靠撿破爛維生,卻掏出一疊皺巴巴的鈔票塞給小李:\這是我攢的棺材本,先拿去修房子!\小李不肯收,老人瞪眼罵道:\咱們鄂州人講一家親,分什麼你我?\
重建過程像場無聲的儀式。週末清晨,巷子裡擠滿人:年輕人爬屋頂釘木板,婦女們煮大鍋飯,孩子們幫忙遞工具。連隔壁社區的志工都聞訊趕來。我留下來當了幾天\臨時工\,親眼見證一磚一瓦如何從廢墟中重生。小李邊抹水泥邊哽咽:\這房子是大家的心血,比從前更結實。\小芳在廚房忙活時,總多炒幾道菜分給鄰居。那股暖意,不是施捨,而是流動的牽絆。
離開鄂州前,我去新家道別。老爺子能坐輪椅了,拉著我的手說:\災難像面鏡子,照出人心真假。\這話讓我沉思許久。在都市叢林裡,我們習慣用鐵門隔開彼此,但鄂州這條小巷告訴我:真正的\親\,不在血緣,而在危難時伸出的那雙手。它像一盞老燈,照亮現代人遺忘的樸實——當我們放下算計,回歸最本真的互助,荒蕪的心田也能開出花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