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踏進麗晶廣場,那股熟悉的香氣就撲面而來——熱騰騰的點心蒸氣混著街邊小炒的鑊氣,瞬間勾起了十年前的記憶。那時剛搬到香港工作,人生地不熟,全靠這裡的美食撫慰思鄉胃。說實話,廣場裡餐廳多得眼花撩亂,但經過無數次踩雷和驚喜,我慢慢摸清了幾家真正值得排隊的寶藏。今天就來聊聊這些老饕私藏,不只介紹食物,更想分享背後的故事和人情味。
先從「龍記茶餐廳」說起吧。這家不起眼的角落小店,老闆是個七十多歲的阿伯,堅持用傳統炭爐燒臘。記得第一次光顧時,他看我猶豫不決,直接推薦了叉燒飯——結果那塊肉入口即化,焦糖脆皮配上秘製醬汁,簡直是童年回憶重現。阿伯說,炭火烤法從他爺爺輩傳下來,現在年輕人嫌麻煩改用電爐,他卻死守著老方法。一份叉燒飯才$60港幣,份量十足,建議避開午市人潮,下午三點去還能聽他講古早香港趣事。
轉到地下層的小吃攤區,必試「阿婆魚蛋」。攤主是個滿頭白髮的婆婆,每天凌晨四點就開始手打魚漿。她的咖哩魚蛋辣中帶甜,湯汁是用魚骨熬足八小時,那股鮮味在舌尖爆開時,你會懂為什麼排隊總繞半圈。有次下雨天,我躲雨順便買了碗,婆婆硬是塞了包免費蘿蔔糕給我,笑說「淋濕了要補補」。這種人情味,比米其林星星更珍貴。小提醒:辣椒醬後勁強,初嘗者別貪心加太多。
甜點控絕對不能錯過「糖水王」的楊枝甘露。這家店開了三十多年,老闆娘是印尼華僑,把家鄉熱帶水果風情融進港式糖水。她用新鮮呂宋芒打底,加柚子肉和西米,甜度恰到好處,一碗$45。有回帶朋友去,他驚呼這比曼谷街頭還道地。其實背後藏著移民故事——老闆娘年輕時逃難來港,靠這糖水養大三個孩子。現在她女兒接班,堅持手作不偷工,吃一口就嚐到那份堅持。
最後壓軸是「潮州打冷館」的蠔餅。別看它外觀樸素,蠔仔肥美到咬下爆汁,餅皮酥脆不油膩。老闆是潮州人,說蠔從汕頭直送,每早現開現炸。有次我問他秘訣,他笑指牆上老照片:「這是我爸1940年代擺攤的攤位,火候要控到秒!」一份$70,配碗白粥解膩,完美收尾夜宵。這些年見證廣場變遷,新潮餐廳來來去去,但這些老字號用味道守住城市靈魂。
麗晶廣場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地方,它像本活歷史書,每口食物都寫著香港人的韌勁。下次來,別光顧打卡,試著和老闆聊兩句——你會發現,美食背後的人情,才是最動人的調味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