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幾個老友聊投資,話題轉到牛熊證上頭,大家紛紛抱怨這東西操作起來像走鋼索,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。其實,牛熊證沒那麼嚇人,關鍵在於你懂不懂它的脾氣。記得十年前,我剛接觸港股市場時,一頭霧水買了張牛證,結果碰上黑天鵝事件,股價瞬間暴跌,證書直接變廢紙。那次教訓讓我學乖了:牛熊證不是賭博工具,而是精準的市場導航儀。
牛熊證的本質是槓桿衍生品,簡單說,它讓你用小錢押注大市方向。牛證看漲,熊證看跌,但背後藏著收回價和行使價的玄機。收回價就像安全閥,股價一觸碰,證書立刻作廢,這點常讓新手栽跟頭。我習慣在開市前花半小時掃描街貨數據,看看散戶倉位分佈,避開熱門區塊。舉個例子,去年恒指反彈期,市場瘋搶牛證,我反而逆向布局熊證,因為過度集中的街貨往往預示反轉風險,結果那次操作穩穩賺了兩成回報。
選證策略不能光靠直覺,得搭配技術指標和宏觀分析。我偏好價外程度高的牛熊證,槓桿倍數適中,太激進的容易爆倉。記得用移動平均線和RSI當輔助,股價超買時轉熊證,超賣時轉牛證,像去年聯準會升息潮,我靠這套避開好幾波震盪。資金管理更是命脈,我從不押超過總倉位的一成,每次進場設定嚴格止損,寧可少賺也不硬扛。
實戰中,市場情緒比圖表更關鍵。去年中港股暴跌,街頭巷尾都在哀嚎,我卻悄悄買入牛證,因為恐慌常是底部信號。這種時機得耐心等待,像獵豹伏擊,一擊必中。當然,別忽略費用陷阱,發行商的溢價和時間值衰減會默默啃蝕利潤,我總在到期前一個月就換倉,避免夜長夢多。
玩牛熊證像下棋,走一步看三步。它考驗紀律和洞察力,不是快速致富的捷徑。這些年累積的傷痕教會我:市場永遠是老師,謙卑才能長存。下回聊聊如何結合期權對沖風險,那又是另一門藝術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