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我第一次在美国买二手车,站在车行停车场里,阳光烤得沥青发软,空气里混着机油和橡胶的味道。销售员拍着一辆锃亮的银色轿车引擎盖说\女士,这车跟新的一样,前任车主是个老太太只开去教堂\,结果Carfax报告跳出来三任车主和一次中度事故记录。那是我交的学费,现在摸爬滚打换了四台二手车,才懂这潭水有多深。
预算别卡太死,留出20%的缓冲金。你看中一辆标价$8,000的本田雅阁?账户里至少备着$9,500。多出来的钱不是给车商赚的——过户税、注册费、全险首付、还有那几项必须做的检查:花$80让第三方机修师上架看底盘,$40查VIN历史报告,可能还要$150换套新轮胎。上周我邻居贪便宜买了辆$6,000的雪佛兰迈锐宝,没做机检,两周后变速箱炸了,修理费够再买半辆车。
别迷信Dealer(经销商)的\认证二手车\标签。去年我在Craigslist淘到辆私人卖的丰田RAV4,车主留着八年间的保养小票,连加油站收据都按年份钉在文件夹里。最终$12,500成交,比车行同款便宜近$3,000。当然私人交易要更警惕:必须约在白天公共场合,坚持试驾上高速听异响,查Title(车辆所有权证书)确认不是\Salvage\(报废修复车)。有回遇见卖家死活不让试驾,后来VIN查出来是偷盗车。
验车时带个手电筒和磁铁。手电筒照轮胎沟槽深度,低于2/32英寸就得准备换胎;磁铁贴车身侧沿滑动,遇到吸不住的地方可能是腻子补的坑。重点看这些:引擎舱螺丝有无拧动痕迹(可能换过事故件),机油尺沾纸检查是否乳白色(缸垫烧坏征兆),排气管内壁摸把黑灰(正常该是浅灰色)。记得趴车底看变速箱和发动机底壳——我见过底盘护板被油渍浸透的车,卖家还狡辩说是空调水。
这些车是二手市场的硬通货:丰田凯美瑞像会移动的理财产品,2018款里程10万英里内敢叫价$16,000,但开五年再卖还能回血$8,000;本田思域素车难求,手动挡版本在大学生圈里能溢价$1,000交易;要皮卡就看福特F-150,5.0L V8发动机的2015款$20,000左右能拿下,拉货搬家时你会感谢自己没买轿车。避开那些冷门车,比如克莱斯勒200或道奇Dart,零件贵得像镶金,坏个变速箱等配件要三周。
砍价要带证据。打印TrueCar上同年份同里程的报价,指着刹车盘划痕说\这得花$400车床修复\,发现轮胎日期显示已用六年就叹气\马上要换四条胎$600呢\。去年帮朋友砍一辆2017款马自达CX-5,车行开价$19,999,我们列出$1,200的维修清单(包括发涩的传动轴和起泡的挡风玻璃密封条),最后$18,200开走,省下的钱够加两年油。
签合同前用手机拍下所有文件,特别注意\AS-IS\(按现状出售)字样旁是否有额外条款。加州法律要求车行提供30天/1,000英里发动机变速箱保修,但私人交易全靠自己眼力。千万别跳过产权过户公证环节——有对夫妻买完车才发现Title上有贷款公司留置权,白赔$7,000。
FQA
后视镜里的人生风景,往往比崭新的仪表盘更耐看。我的银色老雅阁已经跑了18万英里,空调出风口夹着黄石公园的门票存根,后备箱里留着去年搬家时的纸箱压痕。当引擎在66号公路的落日里平稳低鸣时,你会懂为什么美国人说:\The best car is the one that\s paid off.\(没贷款的车才是最好的车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