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梅雨滴滴答答敲著鐵窗,我盯著電腦螢幕上那串驚人的所得稅應繳金額,手指無意識敲著桌沿。去年此時,我也是這樣焦慮,直到發現信用卡繳稅這片新大陸。不是隨便一張卡都能派上用場,這裡頭的學問,可是我用真金白銀繳過學費才摸透的。
還記得前年,圖方便用了手邊常刷的那張卡,心想多少撈點回饋。結果呢?稅款是順利出去了,帳單來時卻多了一筆近千元的手續費,號稱的現金回饋連手續費的零頭都抵不上。那次教訓夠痛,鄰居陳太太在管理室聊起,才發現不少人都吃過這種悶虧。銀行可不會主動提醒你:「嘿,這卡繳稅要收錢喔!」
關鍵中的關鍵,是那行小到快要用放大鏡才看得見的「免手續費」條款。別被花俏的高回饋數字迷惑了雙眼。我花了幾個晚上,把十幾家常往來銀行的繳稅專頁翻了個底朝天,發現門道藏在細節裡。多數銀行確實大方提供免手續費,但期限抓得死緊,通常就是五月那一個月繳納期,晚一天刷下去,對不起,手續費照算不誤,這筆錢可比什麼回饋都兇狠。
真正聰明的玩法,是把免手續費當基本門檻,接著才來盤算怎麼把大筆稅款轉化成實質回饋。我這兩年實測下來,鎖定「無腦神卡」最穩當。什麼意思?就是那些沒有複雜階梯門檻、不用搶登錄、直接給出現金回饋%數的卡片。像台新銀行的FlyGo卡,綁定指定行動支付繳稅,直接給到1.2%現金回饋,稅單十萬塊,立刻拿回一千二,簡單粗暴,不用傷腦筋算東算西。玉山銀行的Ubear卡,網購神卡的名氣不是假的,線上繳稅照樣給出讓人點頭的甜甜回饋比例。
至於點數流玩家,這更是不能錯過的年度積分大補帖。想想看,平常得刷多少日常消費才能累積到等同數萬稅款的點數?有些頂級卡,像美國運通簽帳白金卡,雖然有年費門檻,但把大筆稅款餵下去,換來的會員酬賓點數(MR),用對了管道轉成長榮或華航里程,價值可能遠超過帳面上的1%、2%。這屬於進階玩法,得精算自己常飛的航線和艙等才划算。
線上操作?比你想的還容易。我已經三年沒碰過紙本繳款書了。打開手機銀行APP,找到「繳稅費」或「政府規費」專區(各家名稱略有不同),選擇「綜合所得稅」,輸入身分證字號和繳款類別,系統自動帶出你那令人心痛的應繳金額。確認卡片資訊,重點來了!務必再次瞪大眼睛確認「手續費」欄位顯示的是「0元」,最後一步按下確認。整個過程不用五分鐘,比出門找超商還快。
錢包裡躺著好幾張卡的人,別急著抓第一張就刷。花個十分鐘,把手上卡片去年的繳稅優惠翻出來比對,或者直接上銀行官網的「稅費專區」查今年最新規則。有些銀行會要求事先登錄活動,名額有限,這動作得趁早做。另外,信用卡繳稅的「授權」不等於「請款」,銀行端需要幾個工作天處理,千萬別壓著五月三十一號的深夜十一點五十九分才操作,系統塞車或延遲請款導致逾期就因小失大了。我的習慣是提前一週搞定,圖個心安。
看著螢幕上跳出「繳稅成功」的綠色通知,心還是會抽一下。但想到這筆必要支出至少還能撈回些實質回饋,或換成未來旅行的機票,那份肉痛感總算稍微被撫平。聰明繳稅,不是鑽漏洞,而是把規則摸透,讓自己辛苦賺來的錢,在流向國庫的同時,還能順道繞點路,回到自己口袋裡。這感覺,就像在連日陰雨中,硬是給自己擠出一小片晴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