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多倫多金融區的咖啡館,落地窗凝著薄霜。抿了口拿鐵,指尖無意識劃過杯緣水痕,對座的理財顧問老陳突然笑出聲:「怎麼?又被市場震盪嚇得想藏錢進床墊?」他灰色毛衣袖口沾著星點楓糖粉,像極了當年教我買第一支ETF的模樣。那年道瓊暴跌,我慌得差點把定存全換成金條。如今想來,新手理財的恐懼,往往源於未知的黑箱——直到我摸透信託這把鑰匙。
信託不是富豪專屬的保險箱。本質上,它像個精密的三明治:你把資產(麵包)交給信託公司(主廚),他們按你寫的食譜(契約)處理,最終讓指定的人(吃貨)受益。去年幫客戶王太太架設教育信託,她握著鋼筆的手微微發顫:「這筆錢真能躲過債主,安安穩穩進女兒戶頭?」法律賦予信託「資產隔離」的魔力,縱使你破產離婚,信託裡的錢仍按當初藍圖流動。
新手常卡在「錢交出去還算我的嗎」這道坎。記得首度接觸全權委託信託時,我盯著條款裡「酌情權」三字渾身緊繃。顧問直接攤開模擬案例:某客戶設信託後罹癌,信託公司竟主動聯繫醫院墊付百萬加元實驗性療法——關鍵在契約裡藏了句「若受益人有重大醫療需求,受託人可動用本金」。魔鬼藏在授權條款的細節裡,與其糾結控制權,不如學會在契約中埋設觸發機關。
北美市場的信託產品像Cost貨架般令人目眩。我摔過最痛的跤是盲目追求「高收益」集合信託,管理費暗啃掉3%年報酬。現在會揪著客戶問:「你圖的是資產防火牆?稅務優化?還是跨代傳承?」若求安穩,加拿大幾大銀行的保本型信託(Principal Protected Trust)連本金都裹上防撞條;想抗通膨,不妨搭配通膨連動債券信託,去年CPI飆升時這組合默默漲了7.2%。
稅務才是信託的隱形戰場。加拿大非稅務居民設信託猶如走鋼索,某溫哥華客戶把境外資產裝進信託,竟被CRA追繳五年資本利得稅——關鍵在「視同處分」條款。現在幫客戶規劃時,總在文件堆裡埋份稅務備忘錄:用TFSA帳戶持有信託單位可避稅增長,教育信託(RESP)配政府補貼比純儲蓄多啃下30%收益。
初冬的尼亞加拉瀑布霧氣濛濛,上週陪李老先生簽家族信託契約。他顫巍巍指著繼承條款:「孫子考上醫學院才能動用這筆,會不會太狠?」信託最動人之處,在於讓財富越過生命週期繼續發聲。當契約用火漆封緘的瞬間,我看見他眼裡閃過狡黠的光——那是一個爺爺用金錢鑄造的、溫柔的激將法。
看完背脊發涼!所以設信託後如果破產,追債的真動不了信託資產?那債主不會告信託無效嗎?
在美國工作但持有加拿大房產,這種跨境狀況設信託會不會被兩國稅局扒兩層皮?
求問保本型信託實際年化報酬!銀行理專推的說有4%,但朋友說扣完通膨根本虧
信託管理費每年吃掉2%感覺好痛,有沒有DIY信託的管道啊?還是非得透過機構?
家族信託條款寫太嚴苛會不會害子孫擺爛?比如規定要碩士畢業才能領錢,結果小孩故意不念書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