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看第一部《头脑特工队》时,真是被皮克斯的想象力惊到了。谁能想到咱们脑子里住着几个小人儿在操控台前忙活?乐乐忧忧怕怕厌厌怒怒,把情绪这事讲得又明白又好玩。隔了快十年才等来第二部,说实话心里有点打鼓,怕它炒冷饭。看完走出影院,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,皮克斯还是那个皮克斯,甚至更敢玩了。
莱莉这丫头长到了十三岁,青春期的大门哐当一声撞开了。脑子里的控制中心也跟着升级换代,直接给扩容了。新来的几位情绪员工可真不是省油的灯,尤其是那位顶着爆炸蓝头发、瘦得像根火柴棍的焦虑。这角色设计绝了,她出场就自带一种神经质的能量,在控制台上手脚并用乱按一气,嘴里还碎碎念着各种最坏的可能性,看得人头皮发麻又忍不住想笑——这不就是深更半夜躺床上琢磨明天会不会出糗的自己吗?
忧忧这次可算扬眉吐气了。第一部里她总被乐乐压着,觉得悲伤是累赘。到了青春期这兵荒马乱的阶段,忧忧反而在关键时刻成了粘合剂。有场戏是她陪着焦虑在记忆库里翻箱倒柜,那种笨拙又真诚的安慰劲儿,看得人鼻子直发酸。皮克斯厉害就厉害在这儿,它不跟你讲大道理,就让你看着几个小人在那儿折腾,你自己心里就咂摸出味儿来了:原来悲伤不是绊脚石,它也能是座桥。
新登场的角色里还有个“尴尬”,浑身粉不拉几,动不动就想原地消失。她和“厌厌”凑一块的化学反应简直绝配。青春期那些恨不得钻地缝的糗事,被这俩演得活灵活现。看着莱莉脑子里这几位手忙脚乱地应付新学校、新朋友、新烦恼,感觉像是偷看了自家孩子(或者当年的自己)的日记本,又真实又扎心。
技术上更不用说了,皮克斯炫技炫得不着痕迹。莱莉脑中的抽象思维区这次玩出了新高度,各种光怪陆离的几何体变幻流动,想象力直接爆棚。忧忧的绒毛裙子,焦虑那炸毛的蓝头发,细节真实得想伸手去摸一把。坐在黑暗的影厅里,看着那些流动的色彩和近乎真实的质感,会不自觉地感叹,这哪是动画片,简直是给眼睛灌了一罐子彩虹糖。
故事核心还是成长那点事,但讲得更深了。它不再只是简单地告诉你“情绪都有用”,而是让你看清,当“自我”这个复杂的东西开始成型时,脑子里得经历多少鸡飞狗跳。那些被遗忘的记忆碎片,那些深埋的信念岛屿,都在悄悄重塑着莱莉是谁。看到最后,你会发现这压根不是讲几个情绪小人的冒险,它讲的是一个人如何跌跌撞撞地,在一片混乱中拼凑出“我”的模样。
笑点塞得满满当当,新来的情绪员工个个是活宝,老几位也宝刀未老。但那些让人眼眶发热的瞬间,总是藏在最意想不到的角落。可能是一段被重新发现的童年记忆,可能是焦虑终于肯松开死死按住控制台的手。它不是要催你大哭,就是让你心里某个地方轻轻“咯噔”一下,暖暖的,又有点酸涩。
散场灯亮起来的时候,感觉像是刚从自己脑子里旅行了一趟回来。青春期那些拧巴、困惑、突如其来的悲伤和没由来的狂喜,忽然都有了答案。皮克斯用最五彩斑斓的方式,揭开了成长最真实的底色——那从来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一团乱糟糟、毛茸茸、充满意外却无比珍贵的毛线球。
找个安静的晚上,给自己倒杯喝的,舒舒服服窝着看这片子吧。你可能会在某个镜头里,看见那个也曾手足无措的自己。
https://www.huarenca.com/crypto/